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因纪念屈原而设,在端午节这一天访屈原故里,是对这位三闾大夫特别的尊重。
从昭君溪顺流而下,过渡乐平里,沿三峡平湖岸直行,即可到达屈原祠。屈原祠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是专门为纪念屈原而建的祠堂。屈原祠自唐代以来,经历数次修葺和改造,甚至在元代一度荒废。
70年代中,由于长江两次大兴土木,先后建造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和三峡工程,时名“清烈公祠”的屈原祠由秭归县人民政府迁往距县城3公里的向家坪,重更名为“屈原祠”。如今的屈原祠滨临长江,与三峡大坝相连,与坛子岭公园相对而望。
如今的秭归县和兴山县在西汉时期同属于秭归,相传是昭君故里。没错,就是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的故乡。秭归县只是一个小小的江南小县,竟然装下了这样两个游史书记载的传奇人物,这样的人杰地灵,怕是很多地方都比不上的。
屈原祠总面积33.3公顷,祠堂内有:山门、屈原青铜像、屈原衣冠冢、纪念屈原陈列馆、东西碑廊等。屈原青铜像矗立在屈原祠中心的大坝上,通高6.42米,像高3.92米,总重3吨。头微低,眉宇紧锁,体稍前倾,迈动右脚,提起左手,两袖生风,表现出屈原爱国爱民的满腔激情和孤忠高洁的精神境界。
祠堂里的墓冢存放的是屈原的衣冠。据说屈原当年端午这天投汨罗江之后,当地百姓闻言纷纷齐聚江边,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上,依然不见屈原尸体。当时恰逢下雨,人们搜寻了一阵未果,便将小舟停到亭子旁避雨。当更多的人得知投江的是三闾大夫时,人们再次冒雨出江打捞。然而茫茫八百里洞庭,遍寻不得其尸体,只好将衣冠下墓。风狂雨骤,人们无法相信屈大夫已死,在风浪之中荡舟竞渡,逐渐形成了赛龙舟的风俗。
quot;中国龙舟之乡quot;湖北秭归赛龙舟原先端午节并不是纪念屈原的,而是“庆丰收”和“祭龙”的日子。因为在古代端午前后,正逢江河涨水,人们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就将其归结为“龙”在操控。古人在五月祭祀“龙”,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行舟打渔的人平安顺遂。
曾任汨罗市屈原纪念馆馆长刘石林认为:屈原选择在这一天投江,是有几方面原因的。一方面,因为端午是古代水乡祭龙的节日,也是楚人最看重的一个节日,是一个吉日。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摄提贞于盂陬兮,唯庚寅吾以降……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他为自己生于寅年寅月寅日的吉日而自豪,当然也要选择—个言日为自己的生命画上圆满而辉煌的句号(相信自己死后将乘龙而升于天国)。
屈原投江以后,原来端午节庆丰收、祭“龙”等最初的意义和挂艾叶、划龙舟的古俗,都渐渐让位于对他的悼念。也就是说,人们把这个节日和节日里所有的习俗都献给了屈原,以表达对他的崇敬,从而使人们对自然的崇拜赋予了人文的底蕴;也使一个带有强烈原始意味的节日,从此附载了一份沉重的相思。
在秭归县,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捣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包粽子、划龙舟,以各种形式来纪念屈原。农历五月被称为“毒月”,端午节还称为“五毒日”。这是因为我国北方一些地方民俗认为每年夏历五月端午日午时,五毒开始孽生,于是便有了避五毒的习俗。为了避五毒,保持身体康健,秭归县当地端午节的时候比其他地方还多了一个习俗,那就是给孩童进行“草药浴”,在这一天家长们专门把孩子送到一个地方洗澡,认为这种做法能够健身防病、辟邪降福。
临江而立的江渎庙,历史上一开始是人们祭礼长江、祭祀岳三神、四渎水神的地方,后来也成了人们纪念和缅怀屈原的场所。如果你愿意,可以在端午来这里背向大江、面向神庙,拜一拜传说中的江神,和历史中的屈大夫,感受一下当年“上下而求索”的气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