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是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被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因其和亲的身份,历来受到后世的尊敬,关于昭君出塞的文学作品,从古至今层出不穷,这充分表明了昭君特殊的身份价值和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昭君和亲的故事频繁地出现在小说、诗歌、戏曲等文学作品中。昭君形象从史书中汉宫掖庭的一个平凡宫人,经过文人和民间艺人不断地加工和创作最终得以丰富和发展,在文学作品中成为中国古代和亲史上功不可没的民族英雄。
一、史书记载到民间传说
关于昭君的史料,首见班固的《汉书》,因其年代相去未远,可信度也较高,然而《汉书》中对昭君的记载仅存在于只言片语中,不尽翔实。根据昭君相关史料记载以及翦伯赞先生《王昭君家世、年谱及有关书信》的相关考证,可以对王昭君生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由《汉书》所记可知:王昭君,名樯,字昭君,以后宫良家子的身份,待诏掖庭。于竟宁元年春正月被赐给呼韩邪单于以表彰匈奴对汉朝的主动归顺,元帝因此改年号为“竟宁”,寓意边境安宁。
昭君嫁入匈奴后号“宁胡阏氏”,与呼韩邪单于生一子名伊屠智牙师,并于呼韩邪单于死后按照胡俗嫁给呼韩邪的儿子复株累若鞮单于,生二女,长女须卜居次,小女当于居次。
此后关于昭君本人的生平卒年便无从考证了,翦伯赞先生《王昭君家世、年谱及有关书信》一文中认为昭君的生卒年应是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到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昭君在哀帝年间已经去世,因《汉书王莽传》中有王莽时期昭君长女须卜居次入侍的记载,由此来推断,在王莽当政期间,昭君已经过世。
关于昭君生卒年之考,各种观点莫衷一是,实难考证。在成帝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复株累若鞮单于死后,昭君寡居,其后便没有关于昭君的明确的史料记载了。此外,有关昭君的籍贯,最早记载的是东汉的文颖,称其“本南郡秭归人也”,此后在范晔《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也称其“南郡人也”。
现经考古证实,昭君籍贯为现湖北省兴山县,《太平寰宇记》中有“兴山县”的记载:“兴山县,本汉秭归县地”,就当时的行政区划来说,文颖所记无误。
关于昭君的父母家人,《琴操》中称其父名王襄,亦不足为证,但可以确信的是昭君有一位兄长及两位侄子,这在《汉书匈奴传》中有明确的记载,据此可知王歙、王飒为昭君的两个侄子,从他们的封号“和亲侯”、“展德侯”来看可见汉对昭君在汉匈和亲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十分肯定的。
除昭君外,昭君的子女、侄儿在以后的汉匈关系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为汉匈之间的友好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昭君因和亲名垂千古,事实上汉匈之间的和平相处并非昭君一人之功。
早在这次和亲之前,由于汉强胡弱的形势,呼韩邪多次入朝来见,汉匈之间已经实现了和平共处,因此将汉匈之间的和平共处完全归功于昭君是不妥的。事实上,汉匈之间的和平是靠着汉朝几代统治者的不断经营换来的,汉初的休养生息换来了国力的强盛,汉武帝的文治武功逆转了汉匈相处的被动局面,加上匈奴自身势力衰弱,四分五裂,对于强大的汉朝而言,匈奴已不再具有威胁。
在这次和亲中,昭君只是作为一个“礼物”赐给呼韩邪单于,是汉匈和平共处的一个象征,昭君在汉匈和亲中所产生的作用其实远不如汉初的解忧和细君,但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却能够千百年来传承不衰,这无疑要归功于文人的加工和民间创作的力量。
二、《琴操》抒写“昭君怨”
《琴操》是继《汉书》以后较早记载昭君故事的作品,《琴操》相传为东汉蔡邕所撰,作为一部琴曲著作目的是为解说琴曲标题而作,因此在记人叙事上,《乐府解题》评价《琴操》“纪事好与本传相违。”也就是说《琴操》中的故事是经过改编的,不足以信。
《琴操·怨旷思惟歌》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为琴曲解题,一为《怨旷思惟歌》的乐府歌词。故事内容大致如下:王昭君是齐国人王襄的女儿,容貌艳丽,闻名全国,因此王襄将其献给汉元帝,但昭君在宫中待诏五六年却始终没有得到元帝召见,心中积怨。
等到呼韩邪单于来朝求娶汉女,昭君便自请出塞,元帝惊艳于昭君的容貌却不得不将其嫁给单于。昭君生一子叫世违,单于死后,世违继立,按照胡俗要娶其母,昭君不堪忍受这种风俗,于是吞药自杀。昭君到了匈奴,心思沉闷,于是作《怨旷思惟歌》。
对照《汉书》中对昭君的记载,《琴操》在情节内容上敷演出许多。其一,谓昭君为“齐国王襄女”,关于昭君的身世,《汉书》中并未提及,但根据后世考证,昭君为南阳秭归人,即当今湖北兴山县。那么“齐国王襄女”的说法的出处,有学者认为大底因受元帝皇后王政君的影响,王政君为齐国王禁女,且政君昭君姓名相近,因此作者此处将王昭君附会为齐国人。
其二,关于昭君的相貌、年龄、入宫时间等,在《汉书》中均未提及。《琴操》中把昭君塑造成一位倾国倾城的美人,既丰富了昭君的人物形象,使其更加生动,同时结合昭君久不见驾的经历,让人更容易同情昭君的命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其三,《汉书》中记载呼韩邪单于在郅支单于被诛后,上书汉廷“自愿婿汉朝以自亲”,昭君是被元帝赐给匈奴的,而此处昭君却是因怨久而自荐和亲,由此可见昭君是一位性情刚烈的女子。
其四,《汉书》记载昭君有子名伊屠智牙师,呼韩邪单于死后,复株累若鞮单于继立,昭君嫁给复株累若鞮后又生二女,其后复株累若鞮死后,昭君寡居,史料中便再没有昭君的记载。而《琴操》中言昭君之子名世违,单于死世违立,按照胡俗,父死妻母,昭君于是服毒而死,这与历史真实相去甚远。其五,《怨旷思惟歌》的作者。
《琴操》云为昭君因思念故土所作,史料中并未记载昭君作歌,也就是说这是一首托名之作。《昭君怨》运用比兴的手法,以“秋木萋萋,其叶萎黄”开篇,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诗以燕鸟自比,以昭君的身份角度诉说了从汉宫到远嫁西羌心中远离故土别离父母的愁苦与哀伤,这首诗歌在情感内容上应是承袭了《乌孙公主歌》。
《汉书·西域传》中记载汉武帝刘彻为了联合乌孙共同抗击匈奴,于是将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嫁给乌孙王昆莫来和亲,然而细君公主嫁到乌孙后发现昆莫已经年老,身处异域,言语不通,这使得细君公主内心十分苦闷,于是乃作《乌孙公主歌》。
《乌孙公主歌》与《昭君怨》这两首诗虽然形式上有所差别,但情感上同是抒发自己远离乡土,思念家乡的飘零悲伤之感。并且细君与昭君相同的和亲公主身份,漂泊异乡的相同遭遇,很容易令人将她们俩人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演绎出许多故事。
三、《西京杂记》与“画工弃市”
《西京杂记》是一部杂记小说,相传为东晋葛洪所作,记录了西汉的杂史,其中既有历史史实也有许多奇闻异事,此书历来被指为伪书,所述之事大多怪诞不经,不可足信。
其所记载的大多为帝后公卿的奢侈好尚,以及宫殿园林、珍玩异物、文人轶事、民风民俗等,其中有不少故事被后人引为典实,对后世的诗词、戏曲、小说创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西京杂记》中的《画工弃市》一篇记载了昭君与画工的故事,讲述的是昭君被选去和亲的原因,元帝因后宫佳丽众多,不能常见,因此便让画工图形,按图召幸,因昭君不愿向画工行贿致使久不得见汉天子,最终被选去和亲匈奴,然而天子见到昭君后惊为天人又无法反悔,因此追查此事,画工同日弃市。
这篇杂记所记述的内容与《汉书》所载相去甚远,较以往文人的演绎也有所差别,添加了画工毛延寿这一人物角色。无论是在《汉书》还是《后汉书》这两部史书中,画工毛延寿这一人物均未被提及,甚至于没有只言片语提到画工图形这一情节,这一故事情节和人物极大可能是作者虚构的。
此外《西京杂记》作为一部杂记小说,在情节内容上有许多是从野史杂记的基础上演绎而来的,因此它的史学价值并不大,但是在文学价值上,画工毛延寿这一人物的出现却为后世昭君文学题材的创作增添了创作灵感,影响深远。
正因这一人物的出现使得昭君出塞这个故事在情节上更加曲折和丰富起来,同时也使得昭君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光辉起来。后世文人关于毛延寿这一人物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唐代程晏《设毛延寿自解语》中以毛延寿的身份自解。
至于毛延寿的身份,不同文学作品中,也有差别,元代马致远《汉宫秋》中的毛延寿成了官居中大夫,为元帝民间选录宫女的官员。无论是什么身份,毛延寿这一人物从此与昭君故事相伴相随。
四、总结
从《汉书》中寥寥数语记载的小人物变成后代文人争相咏诵的民族英雄,昭君故事从汉代以来,经历了由简至繁、由实到虚、由单一到多元的演变。
在漫长的传承与演变的过程中,昭君故事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创作链条,不同时代的文人都在昭君故事的演进过程中留下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文化烙印,源源不断地为昭君故事注入新的生命力,才使得昭君题材在世代文人的笔下传承不朽、经久不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