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写道:蜀主刘备为报吴主孙权杀关羽夺荆州之仇,起蜀兵七十五万伐吴。蜀汉水路军已出巫口,旱路军已到秭归。孙权得报,长叹曰:“蜀兵势大,如之奈何!”历史上,蜀兵也确实东向进兵秭归,把孙权吓得一溜跟头。
孙权为何对蜀军杀到秭归感到如此震惊?很简单:蜀军如果过了秭归,下一站就是重镇夷陵,再下一站就是重镇宜都、江陵、夏口(湖北武汉)。然后呢,东吴的国都武昌(湖北鄂州)就暴露在蜀军面前,孙权还要不要命了?换言之,孙权通过各种手段“偷”来的荆州是保不住了,接下来能不能保住“江东六郡八十一州”都是个问题,难保魏主曹丕不在孙权的背后捅刀子。
秭归现在是湖北省宜昌市下辖的一个县。长江将宜昌市相对均匀地切成南北两个部分,秭归就在长江南岸的中间偏西位置。长江有著名的三峡,重庆奉节至重庆巫山之间为瞿塘峡,巫山至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之间为巫峡,巴东至宜昌南津关为西陵峡,秭归位于西陵峡江的东部,距离宜昌主城区较近。值得一提的是,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就在秭归县城以东,气势磅礴。
秭归的“秭”读音为“子”,这个长江重镇为何叫秭归这个略显奇怪的地名呢?这和一位你一定知道的古人有关,他就是屈原,你每年端午节吃粽子总会想到三闾大夫的。屈原和秭归有关系?当然有了,因为屈原就是秭归人。
公元前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军攻克楚国都郢(湖北荆州)后,屈原愤国家之多难,投汨罗江殉国。相传屈原在秭归还有一个妹妹,妹妹得到哥哥的不幸消息后痛不欲生,每天登山流泪泣血哀唱:“哥哥归吧”。妹妹最后累死了,化成为一只鸟飞向天空,嘴里还在唱着:“哥哥归来吧”。人们非常感动,就把这只鸟称为子归,子是尊称,如孔子和孙子。久而久之,子归变成了子规,子规又变成了秭归。
当然这只是传说,“归”的意思另有说法。在远古的商朝与西周之间,湖北与重庆交界处有一个夔国,“夔”和“归”通用,后简单为归。“秭”确实是一种鸟的名字,称为秭鳺鸟,“鳺”读音为“归”。说了半天,秭鳺鸟(子规鸟)是什么鸟?其实就是大名鼎鼎的杜鹃。
秭归的地势非常险要,往西是狭长的长江谷地,蜀军伐吴只能走这里。出了秭归之后,地势就变得相对开阔起来,就像喇叭口一样。秭归以东以平原地形为主,这就意味着吴军如果丢了秭归,死守宜昌(时称夷)是非常困难的。吴将陆逊也知道这一点,蜀军出秭归时,吴军将领纷纷表示愿意主动迎击蜀军。陆逊却说:“刘备率军东下,士气正盛,又兼蜀军居高守险,我们以下攻上,非常不利。”吴军诸将都认为陆逊是胆小鬼,无不鄙视,但事实证明了陆逊判断的正确性。等蜀军进至夷道县猇亭(宜都城区以北的长江东岸),战线越拉越长,士气越来越低落,最终被陆逊打得灰头土脸。
东吴在夷陵之战取得胜利后,巩固了军防的宜昌是东吴在荆州的一线重镇。秭归在宜昌以西的长江岸边,堪称是宜昌的西线门户。到了唐高祖武德二年(年),秭归改称为归州,介于夔州(重庆奉节)和峡州(湖北宜昌)之间。唐末五代十国并立,王建在四川建立了前蜀王朝,前蜀势力最盛时,最东线就占据了归州和峡州,地尽长江上游之利。
之后的归州和峡州被十国中最弱小的荆南(定都江陵)占有,荆南有多小?势力最盛时只有江陵府,以及曾被前蜀占据的归州与峡州,三州十七县而已。在此情况下,归州当仁不让成了江陵的西大门。一旦归州失守,抗打击能力非常弱的荆南将无险可守,国将不国。现在的秭归依然是长江中游重要的城市,毕竟三峡大坝就在秭归的身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