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秭归县 >> 秭归县美食 >> 夜读秭归端阳
中科白癜疯口碑怎么样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10.30星期五

九月十四庚子年丙戌月丙午日

夜读

夜深了,屈原故里和你说晚安。今天,秭归文化文艺“夜读”栏目为你推送的是——《秭归端阳》。??本期作者:韩永强

今日主播:冯靖炜??秭归端阳之子规鸟

秭归端阳是子规鸟啼血呼唤而来的。

进入每年农历四月,峡江的江波之上,总有一种小鸟贴着水面声声啼鸣:“我哥回”“我哥回”。江水无声,风把呼唤打着卷儿,在江面上无声而缓缓移动着,发出悲催的回声:“我哥回”“我哥回”。

小鸟的嘴巴上有一滴鲜艳的红。屈原故里人说,那是她夜夜呼唤屈原归来洇出的鲜血。在秭归人心里,那不是一只鸟,那是屈原的妹妹屈姑。她是一位贤淑而绝美的女子,屈原曾经为她写下千古名篇《橘颂》,赞美她“年岁虽少,可师长兮”。屈原是屈原故里人的骄傲。面对国破山河碎的悲惨现实,被迁徙流放的屈原,为警醒世人,毅然选择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姑得知噩耗,悲情难抑,来到峡江岸边,声声呼唤哥哥从遥远的汨罗江魂归故里,夜夜啼血呼号:“我哥回”“我哥回”。呼号声中,橘树肃立,峡江同悲,天地呜咽。一声炸雷过后,屈姑在大雨中羽化而为子规鸟,峡江突然云开日出,子规鸟浴着霞光,贴着江面呼唤:“我哥回”“我哥回”。屈原听到了妹妹啼血的呼唤,骑着神鱼回到了故里。秭归人听到“我哥回”的啼鸣,眺望着汤汤峡江水,会喃喃低语:子规鸟发出了呼唤,屈原大夫要回家了,我们该打理龙船,为桡夫子们酿造雄黄酒,为神鱼准备感恩粽子了。

秭归端阳之感恩粽

秭归端阳是感恩粽浓郁的清香弥散而来的。典籍记载,屈原诞生在归州东六十余里的香炉坪,香炉坪前有三丘水田。传说屈原求学为官之后,从江汉平原带回优质稻谷种子,播种到香炉坪前的水田里,收获的大米三颗排列成一条线有一寸长,老百姓美其名“三颗寸”。这米不仅形体修长晶莹,做出的米饭香气扑鼻,入口糯软,而且很“涨饭”,乡人盛赞为“玉米”。种植“玉米”的三丘水田,得名“玉米三丘”,至今依然是屈原故里八景中的一景。

每年“玉米”收获之后,屈姑都会遵照哥哥的嘱咐,为乡亲们留足来年的种子。香炉坪背靠仙女山,乡亲们享受着屈姑的关爱,人人言说屈姑就是仙女山上的仙女。屈姑知道哥哥身在异乡,惦记着家乡的味道。用“玉米”做成“米团子”,让哥哥吃了就有了回到故乡感觉。

这样的“米团子”,路途中容易变质。心灵手巧的屈姑,从仙女山上采来碧绿的蓼竹叶,用山泉水洗干净,再把浸泡过的“玉米”包裹其中,清蒸之后,不仅有“玉米”的滋味,还有蓼竹叶的清香,并且可以久贮而不易变质。独在异乡的屈原品尝到妹妹新颖的“米团子”,赞叹说,这不仅仅是家乡的味道,更是妹妹的味道和心意。

屈姑得到哥哥的赞美后,变着花样,在“米团子”里添加了家里的腊肉,还有哥哥喜爱的红橘瓤等家乡特产,使味道更加丰富。屈原对妹妹的别出心裁大加赞赏,脱口而出,这不再是普通的“米团子”,而是饱含着妹妹和故乡深情的最美食品的“粽子”。于是,中国有了一种新的美食,有了“粽子”千百年的盛行。

屈原汨罗沉江,以身殉国,顷刻间鱼虾蜂拥,企图分而食之,幸有神鱼奋起,历经千辛万苦,将屈原遗体驮回故里。为感神鱼之恩,屈姑特意把为哥哥精心制作的粽子,投入江中,以此侍奉神鱼。自此之后,神鱼不再迁徙流转,永远徘徊在屈原沱。屈乡人年年端阳,划着龙船为屈原招魂时,都会把屈姑制作的粽子,以感恩的心投于水中,神鱼一边享用着屈乡人的感恩之情,一边在招魂的呼唤声里,追随着龙船,追随着屈原。有屈姑,有神鱼,就有感恩粽,也就有了屈原故里秭归世世代代的盛事端阳。

秭归端阳之招魂曲

秭归端阳是成千上万秭归人,用“招魂曲”喊回来的。

五月初五,归州屈原沱。天色刚刚发白,峡江两岸,凡是能站人的地方,都挤满了人。人们都把目光聚集在江面上,等待着那个裂帛一样的呼唤。

来了,在屈原祠祭拜过屈原的龙船来了,十几二十几条色彩各异的龙船来了。这些龙船首尾相衔,从屈原祠前那泓碧波荡漾的屈原沱,鱼贯而来。

领头的是白龙,龙头前的艄公手里,高举着一面白旗,旗帜的正中有一个血红的“魂”。江水颠簸着龙船,旗帜随着江水起伏着,“魂”就在动荡中招展着。岸上起了骚动,人们都恨不得涌进江水里,抓住龙船,亲吻那旗帜。突然,晴空里炸开了一声巨响:“屈原哟,大夫哟,回故里哟”!刹那间,龙船上几百个桡夫子,岸上几万个屈乡人,一起大放悲声:“回故里哟,嗨吙哟!回故里哟嗨吙哟!”龙船上和岸上的锣鼓,一起推波助浪,让江水也跳荡不已。领头的艄公把“魂”向江面一按,锣鼓声喧嚣声戛然而止。“魂”又竖起来了,艄公开始了悲情述说:大夫啊大夫啊,您听我讲啊,您的魂魄呀,不可向东方呀,东方有弱水哟千万丈啊,人到呀那里哟,把命丧啊!唱到这里,艄公的“魂”旗凌空一挥,桡夫子和岸上的观众,呼唤声再次爆响:大夫啊大夫啊,您回故乡啊,嗨吙哟!江水呜咽,峡风回旋。一个个感恩粽,从千万个泪水迷蒙的人手里,飞到了江水里,有人就说,快看快看,神鱼来了!

艄公又开始述说了。他告诉屈原,西方也不能去,南方也不能去,北方也不能去,您只能回故乡啊回故乡!哀告之声,祈求之情,绵延回复,不绝如缕,令人泪雨滂沱。

人生自古谁无死?死了几千年,年年岁岁让人划着龙船,喊着招魂曲寻找的人有几人?

知识链接: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历史悠久,有其独特的文化空间和表现形式,主要为纪念战国时期生于秭归的楚国三闾大夫屈原。

《续齐谐记》曰:“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荆楚岁时记》曰:“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蹋百草,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又曰:“屈原以是日死于汩罗,人伤其死,所以并将舟楫以拯之,今日竞渡是其遗迹。”

秭归素有“端午比年大”的说法。屈原故乡的人们用祭屈原、赛龙舟、挂艾蒿、插菖蒲、泡艾澡、品粽子、佩香袋、饮(抹)雄黄酒、去五毒、送瘟神、戴五彩绳、斗草、回娘家、煮盐蛋等方式来怀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一个端午三次过,农历五月初五为小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

年,以秭归“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