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
——父与子
出了巫峡,他们不久就到了秭归,开始看见沿岸高高低低散布着些茅屋陋舍。此处是一极小的乡镇,居民不过三四百家,坐落在陡峭的山坡上,居民极为贫苦。可是想到这一带令人心神振奋的风光之美,觉得在这个半文明的穷乡僻壤,居然出了两个大诗人①,一个著名的皇后②,还有另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女人③,也并非无故了。这大概就是奇山异水钟灵毓秀的缘故吧。一般居住山地的人,在风俗上总是把东西装在桶里或筐子里而背在背上,而且大部分是由妇女背着,这很容易使人肌肉疲劳,但是却永远对她们的身段儿有益。处在这里,未嫁的姑娘总是把头发分开,高高梳成两个扁圆的髻儿,以别于已婚的妇人。髻儿上插着六根银簪子,横露在两侧,另外还拢上一个大象牙梳子,有手掌那么大小,在头的后面。屈原画像
王昭君画像
苏家现在才过了巫峡和瞿塘峡,最要命的一个还在下面呢。大约三十年之前,有一次山崩,尖锐的岩石滚落在江心,使船只无法通过。江面的交通在这带断绝了大约二十年,后来才勉强开了一条狭窄的通道。这个地方因而叫做“新滩”。在此处因为风雪甚大,苏家在此停留了三天。苏东坡曾有诗记此事:
缩颈夜眠如冻龟,
雪来惟有客先知。
江边晓起浩无际,
树梢风多寒更吹。
青山有似少年子,
一夕变尽沧浪髭。
方知阳气在流水,
沙上盈尺江无澌。
随风颠倒纷不择,
下满坑谷高陵危。
江空野阔落不见,
入户但觉轻丝丝。
沾裳细看巧刻镂,
岂有一一天工为。
霍然一挥遍九野,
吁此权柄谁执持?
山夫只见压樵担,
岂知带酒飘歌儿。
冻吟书生笔欲折,
夜织贫女寒无帏。
高人著屐踏冷冽,
飘拂巾帽真仙姿。
野僧斫路出门去,
寒液满鼻清淋漓。
舟中行客何所爱,
愿得猎骑当风披。
草中咻咻有寒兔,
孤隼下击千夫驰。
敲冰煮鹿最可乐,
我虽不饮强倒卮。
楚人自古好弋猎,
谁能往者我欲随。
纷纭旋转从满面,
马上操笔为赋之。
夜泊巫峡
瞿塘峡
长江在此处有如此自然的危险,本地人却因此落个有利可图。他们打捞沉船,转卖木板用以修理别的船,以此为业。他们也像一般名胜古迹城镇的居民一样,观光客往往因故不得不在本地停留数日,他们就可以和观光客交易而有生意做。此地江流湍急,船上的货物往往须要卸下,而乘客也宁愿在岸上走,使身体舒服一下。
次秭归再往下走,已然可以在遥远的地平线上望见大牛的背部耸立在较近的山岭顶端。他们现在正在进入的地区,是以庞大的黄牛山为主要景物的。这里的岩石甚为奇怪,在山岭的侧影蚀刻在遥远的天空时看来,黄牛山这头巨牛似乎是由一个穿蓝衣戴斗笠的牧童牵着。本地有个俗语描写这头黄牛蛮横的面貌说:“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本地的女人脸皮细嫩白净,头上包着小黑圆点儿的头巾。风光之美可与巫峡抗衡,在有些乘客看来,甚至会超巫峡之上。那种风景正是在中国山水画上常可见到的。形状令人难以置信的巨石,矗立天际,望之如上帝设计的巨型屏风;又有如成群的石头巨人,或俯首而立,或跪拜于地面向上苍祷告。河边上的岩石,层层排列成阵,似乎是设计出来欲以大自然之壮丽故意向人炫示。此处有一巨大之断崖,表面平坦,竖立如同巨剑,尖端正刺入江岸。在沿江下行不远,危险的航程即将毕事之前,来到了“虾蟆培”。“虾蟆培”是一个巨大的扁圆石头,酷似一个青蛙头,口中有水滴入河中,形状极似水晶屏风。此一巨大的扁圆石头,呈苔绿色,背上满是晶莹的小水珠。青蛙尾尽处为一石洞,其中发出清脆的潺缓之声。有些赴京赶考的举子往往在青蛙嘴边接水,带到京中研墨,供作文章之用。
夷陵黄牛山
_____________
①编者认为:“两个大诗人”,即屈原和宋玉。
②编者认为可能是指嫘祖。
③编者认为指的是王昭君。
编审:秦晓梅
编写:王华孙楚材
部分图片视频来自网络
收藏文联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