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国家决定建设三峡大坝,而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址处的居民迁移。在政府和村干部的多次磋商下,世居秭归县的老百姓们,最终还是忍痛搬离了故土。

毕竟政府为了让老百姓们搬迁,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以及奖励,新家园的美好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然而,在万人搬迁大军的最后方,却有一个女人不为所动,选择坚守在家乡,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钉子户”,她叫张秉爱。

每当有人谈到她过去“钉子户”的事,她都是面露难色或苦笑。那么张秉爱为什么不搬走呢?如今她又怎么样了?

图丨张秉爱

后靠,不外迁

年,秭归县桂花村,张秉爱依旧像往常一样起床烧饭、劈柴、洗衣服,干完家务活之后,她又跑到田间除草、耕地,最后还要去给地里种的几棵果树浇水。

一个人劳作的日子过久了,张秉爱早就习惯了。她家中有一个残疾的丈夫,两个年幼的孩子也嗷嗷待哺,这种情况下,谁会思考自己累不累?

只有张秉爱自己知道,但凡有一天不干活,家里就会垮掉。然而,即使是这样的生活,在张秉爱看来,虽苦也甜。

虽然自己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但是丈夫并非天天躺在床上等着自己伺候,而是跟在张秉爱身后,一瘸一拐地帮忙做着力所能及的事,一家人就这样相互扶持地生活。

图丨张秉爱

然而,这一天,村里突然传出搬迁的消息,这让张秉爱一下子慌了神。

国家要建造三峡大坝,附近75米水位线以下的居民必须陆续搬迁,而桂花村正属于需要搬迁的村落,张秉爱一家还是第一批需要搬迁的居民。

虽然政府的外迁政策优厚,很多居民都接受了外迁,但张秉爱一家不属于此列。更宽敞的新房子和政府的扶持政策,这搁在谁家都会答应,但是张秉爱家的情况偏偏就没办法同意。

张秉爱作为一家实际上的主人,也有自己的考量。作为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张秉爱没有什么好手艺,养家全靠那么一点种田的技术。

图丨水位线

若是搬去了新家,没有了田地,一家人又该怎么生活呢?

况且在桂花村里,张秉爱的父母兄弟姊妹都在不远的山上,每年农忙的时候都能来家里帮忙,减轻了张秉爱的负担。

但是离开了桂花村,举目无亲,又有谁会怜惜他们呢?所以,即使外迁的条件再优厚,张秉爱也还是咬咬牙,拒绝了外迁。

幸好,负责居民外迁的工作人员知道了张秉爱一家的情况后,再三斟酌,选择了妥协,将政府的第二个方案告诉了张秉爱。

这个方案并非最佳,但是可能是最适合张秉爱的情况,那就是后靠。

图丨外迁移民

艰难的生活

后靠是迫不得已的政策,张秉爱的房屋虽然不用拆,但是要就地往后靠,在水位线以上。不过,也有一件好事,那就是村里的村民陆续搬走后,留下了大片待耕的农田没有人打理。

知道张秉爱一家不准备搬走后,有人也会委托张秉爱帮助他们耕田播种,不要把好好的田给荒废了。于是,张秉爱一下子有了二十多亩田。

在过去,田地就是财富之源,也因此,张秉爱一家子的日子反而越过越好。但是,选择后靠而非外迁的弊端在村民们全部搬走后,展现了出来。

随着整个县的搬迁,人口流失,经济、交通等当年也受到了影响。一个是家里孩子的上学问题,由于外迁,村里的学校也搬走了。

张秉爱的儿子和女儿要去上学就需要走很远的路,而且学费也涨了很多。据张秉爱回忆,家里最困难的时候,她手里只有20多块钱,去掉两个孩子上学的费用,什么都没有了。

图丨农田

女儿懂事,在学校里面省吃俭用,最后还还给了母亲几块钱,这让张秉爱心中无比愧疚,自己当初选择后靠而不是搬迁,这个决定到底对吗?

但是想到家里的田和残疾的丈夫,张秉爱还是将满心的苦楚压在心底,如果外迁,家里没有了生计,才是真正的绝望,如今已经不错了。

于是,在丈夫的支持和儿子、女儿的懂事体贴下,张秉爱一家人在日渐衰败的村落里,坚持了六年这样的日子,一直没有离开。

直到年,工作人员再一次拜访张秉爱家,告知张秉爱,他们必须搬迁,否则水位上涨,她们的房屋将被洪水淹没。

原来,长江的水位已经达到了35米,这意味着35米的地面高度已经被水漫过,75米的地面也只能勉强不受影响,而张秉爱一家子的家还在75米以下。

图丨破旧的村落

这次,工作人员轮流来劝,许下了一个个承诺,但是在张秉爱的眼里,只有自己熟悉的土地才能给自己真正的安全感,其他都是浮云。

但是,张秉爱也知道,如今的房子,肯定是住不了的了,不然一家子都得被水淹没。然而,张秉爱还是坚持在家里的菜地里搭了一个窝棚,住了整整年。

一年后,张秉爱夫妻俩拿到了村干部发给他们的元的搬迁补偿款。而张秉爱并没有选择拿这笔钱去买一个房子,而是在附近的路边上又买了几个窝棚,就这样继续艰难的生活。

有人肯定会问买个房子不好吗?为什么还要住窝棚?其实,张秉爱也是迫不得已,她的两个孩子都相继考进了当地的中学,花费很大,她宁愿让自己多受一点苦,也要把孩子供起来。

然而,对孩子满怀期待的张秉爱收到了一个让她失望的消息,那就是,一直都名列前茅的儿子,在高考中失利,没有考上大学。

图丨田里的窝棚

看着四处漏风,勉强称为“家”的窝棚,还有苍老的父母,张秉爱的儿子决定放弃复读,在村里人的帮助下,去新疆当兵去了。

张秉爱无法阻止已经长大的儿子,同样也无法说出“你去复读,我供你读”这样有底气的话语,于是默许了儿子的选择。

作为村里最后一个外迁的村民,张秉爱比他们迟了将近4年。这么些年里,张秉爱何尝没有后悔?只不过家里入不敷出的情况也需要让她小心翼翼维持着,她哪里敢冒险?

没读过书的她,并不知道,外迁是一种必然,也是最好的选择。她也没有其他人即使不愿意,也要随波逐流的心态。

她的背道而驰其实是心中因为有太多的不得已,这些不得已让她坚定地错误的选择,让她迟了十几年才回到正轨,然而已经错过了许多机会。

图丨外迁村民

《秉爱》的一生

年,一位导演突然找到了张秉爱,说是想拍一部影片,讲张秉爱的故事。她很疑惑,自己的故事也能成为电影吗?虽然很疑惑,但她并没有拒绝。

于是,她在导演的询问下,用贫乏的语言讲述自己平凡的一生。她前半生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自己嫁人的时刻。

张秉爱那时候遵循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丈夫在婚前只见过一面,就这样匆匆嫁过去了,心中不是没有怨怼之处。

那是七八十年代的湖北村落,张秉爱的家在山上,村里靠山吃山,其实没有多少收入来源,土地是她内心最珍贵的财富,麦子是家里的宝贝蛋子。

但是,在与她所在的村落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桂花村,因为沿海,村里的人个个都是打渔的高手,赚的钱是山上的十倍。

图丨秉爱

张秉爱的父母其实知道张秉爱的不情愿,因为当时张秉爱已经有了一个“心爱之人”。父母发现后,看了对方的家庭状况就立刻棒打鸳鸯,逼着张秉爱和爱人分开,并迅速为她说了亲。

对方正是张秉爱的丈夫,来自富裕的桂花村。当时的婚姻,女子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在父母看来,她未来的丈夫生活富裕,她就会富裕,日子都过不下去了,谈什么爱情?

要知道,山上的村子家家户户有姑娘的都想把她们嫁去山下,过好日子。这好不容易抓住的机会,你能不去?

张秉爱当然选择去,因为父母的劝说,也因为那里的男人每天都能赚到两三块钱,那是自己一家将近十天的收入。

山下这一户人家姓熊,家里的小儿子不良于行,腿脚残疾,在自己村里想不到对象了,父母就把主意打到了山上。

图丨张秉爱的丈夫

张秉爱和父母原本想的是,虽然这男人有残疾,但家里富裕,嫁过去也不亏。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这熊家对于小儿子早就没有了感情,也并不把张秉爱放在眼里。

结婚当日,他们仅仅是准备了廉价的衬衫、不合身的裤子和一双同样普通的鞋子,这份“嫁衣”显示出了明显的不重视。

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张秉爱即使有满心的委屈和愤懑,也只能忍下。何况这时候了,父母也是一味地劝说她忍一忍,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98年,张秉爱正式嫁进桂林村,成为了熊家的媳妇。人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然而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明白,虽然“哀”多,但并非没有温馨快乐的时光。

新婚之初,因为是包办婚姻,两人对彼此都很陌生,所以相处得磕磕绊绊,十分冷淡。

图丨张秉爱

张秉爱心中有气,于是不太搭理丈夫,因为她对丈夫也颇有微词,并不愿意和他交流或者看他的那条腿。于是,她只是埋头干事,两人一天到晚也说不了几句话。

然而,丈夫熊云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实人,即使两人在最初的日子里互有嫌隙,他也没有让新媳妇独自干活的意思。

张秉爱到处忙活,他就一瘸一拐地默默在后边收拾。有时,张秉爱去田里干活,熊云建没法跟着干重活,就在家里做饭,擦桌子,反正也不想闲下来,当一个废人。

时间一久,即使张秉爱铁石心肠,也被这个可怜又老实的汉子给打动了。之后,他们的配合越加默契,也摸索出了相处之道,生活开始有了一些乐趣,两人终于孕育了第一个孩子。

有一天,张秉爱回娘家,走到家门口的煤堆旁时,肚子突然一阵剧痛。

图丨张秉爱

她捂着肚子,正准备跑去家门口喊人,然而一阵眩晕后,她眼前一黑就倒在了煤堆上。最后,还是她兄弟看见了,把她背回娘家,请了村里的医生给她诊断。

医生说,张秉爱怀孕了,但是流产了,她的身体因为长期的劳作而亏损,原本怀孕了应该多注意休息的,然而张秉爱并没有发现自己怀孕,痛失第一个孩子。

虽然她很伤心,但是流产后为了休养身子,家里过得紧巴巴的,她看不得家里这个情况,没等好全,就又下了地,根本没心思为那个没出生的孩子难过。

后来,有了前面的经验,她顺利生下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就这样,怀揣着对儿女的期盼,对未来的希望,张秉爱一家在“女主外,男主内”的独特模式下,过起了清贫却幸福的生活。

一直到三峡大坝要建设,村里必须外迁的消息传来,张秉爱终于不得不面临着又一个人生转折点,她需要再次做一个抉择。

图丨张秉爱

后续

这部将张秉爱一辈子,浓缩成几个小时的电影《秉爱》,最终在北京上映。导演为了感谢张秉爱,还邀请张秉爱到北京观看。

张秉爱其实并不太在意自己的电影故事,她去北京更多的是导演答应她,带她去天安门,给她照相。

《秉爱》这部电影,由于是真实人物和真实故事,在上映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获得了不错的反响。人人都可怜“秉爱”的人生,为她的经历唏嘘,为她的选择遗憾和惋惜。

有人觉得张秉爱愚钝,本就有好的选择,为什么总是选错。有人又觉得张秉爱是伟大的,为了“活着”而活着。

引发了众人讨论的张秉爱,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样凄惨或自顾自怜,比起电影的成功,她更关心自己免费的北京之旅。

图丨张秉爱

人们觉得她一定会后悔当初的选择,如今过得不好,但是过得怎样,终究要自己体会。如今,张秉爱儿女长大了,丈夫也依旧康健,自己没有负担了,一下子还有些不适应。

不过孩子们长大了,有了生存的本事,她觉得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心中甜比苦多。也是,没有苦,哪有甜?就是这甜来得太缓慢了一些。

年,那个远在新疆当兵的儿子熊昌文退伍了,又跑到广东去打工。在奔波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家里的老爹老娘,每个月都会把工资挪一份寄给家里。

张秉爱一笔一笔攒着,终于有一天,建起了新家,是砖瓦做的屋顶,一家人再也不用害怕风雨。

年,喜讯一个接一个,女儿熊灵芝出嫁了,嫁给了不远的一户人家,和女婿一起在新滩跑运输,生活红红火火。

图丨张秉爱和丈夫

没过多久,儿子熊昌文那边也传来消息,他在广东给公司做保安时,遇到了一个老板,说是看过《秉爱》,大受感动,问要不要和他一起去上海。

儿子答应了,于是跟着老板去了上海,被高薪聘请,寄回来的钱也越来越多。眼看着儿女各有归宿,生活节奏不再紧迫,张秉爱也放下了心,和丈夫开始规划着老年生活。

如今,张秉爱和丈夫住在儿子给他们买的新房子里面,家里有田,他们一直都种着。闲下来了,她还抱了几个小猪崽,等过年时养得肥硕了,宰了等儿女回家吃。

张秉爱的一生随着《秉爱》这一部电影,成为了与三峡大坝密切相连的背景故事,它反映了时代背景与个体命运交织下的无奈和茫然,然而个体的无奈终究阻止不了时代前进的脚步。

当年因为三峡大坝选址而外迁的老百姓有百万之多,在奔腾的长江之下仿佛一粒沙子,渺小而透明。其中多少悲欢离合,足够让文人墨客叹惋。

图丨三峡大坝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远离故土的父老乡亲,对家乡的眷念,随着越来越富足的生活,而逐渐淡忘。毕竟,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乡”,彼乡此时已成“故乡”。

二十多年过去,一代移民逐渐年迈,他们的后代却如雨后春笋一般成长,他们的家乡还是那紧挨着长江的渔村吗?

年,第一届感动中国的特别奖被颁给了百万三峡移民,无数的三峡移民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了这场盛会。

这个奖项没有领奖人,只有几张让三峡移民热泪盈眶的照片,照片中无数次凝望、回眸,都是他们心中无法割舍的土地。

如今,祖祖辈辈的痕迹早就沉没在江底,一切都会重新开始。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单位联系/投稿邮箱:service

shxyo.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