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年1月,美国芝加哥大学派遣东方教育考察团来华,地质系教授托马斯·张柏林(ThomasChrowderChamberlin)与其子罗林·张柏林(RollinThomasChamberlin)同为成员,28岁的罗林负责摄影,他以详实的文字、极高清的照片,留下了百年前中国的影像,由于时光久远,很多照片不知出处,图游华夏网经过查阅大量资料,严谨考证,按照拍摄时间顺序进行还原解读,与读者朋友们共同回顾。
第26篇行程
我们根据罗林的回忆,大致还原了考察团从巫山到宜昌的长江水上行程,4月29日7点半经过巫山县,12时12分驶出巫峡,4月30日4时30分出发,7时45分到达新滩,下午2时15分经过南沱,晚上7点半到达宜昌。
一、三峡风光
1、考察团所乘之船来到了三斗坪的上方,罗林于3月13日拍摄了大坝原址照片,一个多月后的返程之旅,他又重回此处,留下这张珍贵的瞬间。
笔者年也曾前往宜昌,7月6日在大坝观景台拍摄了同样位置的照片,两张照片,个春秋泯然而逝,群山下方已成秭归的新县城,沧海桑田,高峡出平湖。
2、罗林在经过黄牛峡时,拍摄了岸边高耸的山峰,山脚处,我们可以看到几处房屋隐现。
3、在西陵峡内,快到石牌的位置,江水平阔,几艘木船,升起的船帆顺风而下。
笔者于年7月6日所摄,位置比罗林稍微靠近前方,对面的村镇是石牌村,抗战时期著名的石牌保卫战就发生在此处。
4、西陵峡内,岸边的高峰雄奇,不知此处是哪里,还望宜昌的读者朋友们告知。
5、考察团的船继续下行,已快赶上在石牌村江段拍摄到的前方小船,江上的帆影是中国山水画中经常出现的元素。
很幸运的是,笔者在年7月6日拍摄的三峡照片中,又找到了相同位置的瞬间,可能是冥冥之中,以此向罗林致敬。
注:2、3、4、5图原注释为年5月拍摄,从三峡的行程来看,考察团4月30日晚已经抵达宜昌,不能拍于5月,笔者又发现罗林4、5月份宜昌照片回忆均无上述4张照片,反而3月份的宜昌照片列表中有,因此这4张宜昌三峡照片大概率拍摄于年3月13日,由于前文《清末中国行(9)年张柏林拍摄的宜昌三峡风光》已发,笔者只能放在本篇,此前考证不严谨之处,特向广大读者朋友们致歉。
二、宜昌城外
6、年5月1日,考察团登上宜昌的码头,完成了前往汉口的航程安排,罗林在岸上寄信和买些补给后,徒步游览了宜昌的东面和东北面,这是他拍摄的一个村庄,屋前有一棵很高的棕榈科蒲葵,叶子是中国传统蒲扇的原材料。
7、罗林在村头的一处水田旁,拍摄了一个农人犁田的场景。
放大细观,好像辨不清性别,笔者感觉彷佛是为女子。
8、罗林拍摄的栽秧场景,他回忆当时看到的场景:水稻的种子田是鲜艳的绿色,植株有3-4英寸高。他们把它们种在水田的山丘上,迅速地把小捆秧苗插进泥土里,而不特别注意根部,后来我们被告知,它们用脚把秧苗的根压得更深。
得益于罗林拍摄的高清原片,我们放大细观,田中有三个农人在栽秧,祖辈的生活,无比真实出现在镜头中,那中间的少年抬头看来,此刻,就像在我们的面前。
9、考察团成员在路旁发现了一座新坟,发现它与爱斯基摩雪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为它的形状几乎相同,而墓丘的外部则是由草皮覆盖,罗林特地拍摄下来,如今百年过去,这些地方可能成为宜昌的闹市区,祖辈们,如同春草,一代代此起彼伏。
我们特地放大,墓碑上清楚镌刻着主人的名字“陈大荣”,男“昌”,表明墓主的儿子应该是昌字辈,时间是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公元年),也许,他的后代至今仍在宜昌,期待他们能看到本文。
10、罗林来到高处,拍下的这张宜昌郊外的瞬间,根据他的描述:山谷宽阔,底部平坦,被稻田占据,总体而言,该地区种植良好,但有两个例外,一、墓地很多,墓地都是土堆而成,单个坟墓占据的土地比美国公墓中的平均坟墓要多得多,宜昌附近的墓地总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相当可观。二、很多山脊、山顶和山坡长满了草,或者直接是裸露的斜坡、沟壑。
此前有宜昌的读者朋友遗憾未见罗林拍摄的宜昌城内风光,我们从上图中放大了这幅,像金字塔的山可能是磨基山(有待考证)。
笔者年7月6日早晨拍摄的宜昌磨基山。
第9图右侧放大,梯田舒缓而降,如同玻璃镶嵌在大地上,田埂的曲线极有韵味,几处村落,这是宜昌人的祖辈生活之地。
考察团于年5月1日晚乘船离开宜昌,欢迎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