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一句话:如果梦想不把你折磨得死去活来,她就不配成为你的梦想。

其实人到中年还谈梦想,有点不务正业和画大饼的嫌疑,但是我相信总有人和我一样不甘于现状,也总有人怀揣着一颗不肯妥协的心。我参加了三年中央机关遴选考试,被录取那年面试备考的时候,我在日记里写“如果今年还没考上,就再考最后一年”。三年踉踉跄跄,死磕中央机关遴选,谈不上是经验,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

01

第一年备考

乡镇的忙和累,在这里也不必重申。此外,我还忍受不了当时的氛围,尽管知道同事都是质朴的人,人际关系也并不复杂,但是我那时候刚毕业,没被社会毒打过,还有点文艺青年的清高(现在已经改正了),实在不愿意和乡里乡亲讨论家长里短,谁家姑娘二婚,谁家房子二百平,但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又不得不融入环境。

那段时间我刚巧看了一本书叫《24个比利》,讲人格分裂的案例,我很受启发,想象自己也是人格分裂:一个人格陪同事和居民聊天,学习他们聊天的句式,背诵一些他们喜欢的话题;一个人格是文艺青年——阅读、看话剧、听肖邦练习曲。

后来我调到了县区某部门,有些人素质差,正直的人不被重视,所有工作我一个人干,所有锅我一个人背,这些事情现在也不想再提了。因为这段经历,我非常理解被工作逼出抑郁症的人。部门一把手还跟我说“你要懂得感恩,要不是现在大环境好,你这种普通人根本来不了我这儿”。我当时低眉顺眼地捧他,但是也牢牢记住他这句话。人活一口气,我就要让他看一看,老百姓家孩子到底能走多远。于是那年我第一次参加中央机关遴选。

我那年看《人民日报》,摘录文件,背诵,买了大机构的参考资料回来学习,学了五六个月。我自诩学习能力强,信心满满去考,结果笔试就铩羽而归,真正见识到了中央机关遴选的难度。

总结分析,我不是top2的顶尖学霸,想完全从考试技巧上突破是很难的,我只能从工作上“找平”,就是通过工作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再把个人能力投射到卷面上——从理论中出来,到实践中去,再回归理论。

02

第二年备考

把握方向之后,我对工作也有了一些想法,我千辛万苦从县区部门跳出来,平调到核心部门。核心部门风清气正,在这里我觉得自己的眼界、能力都有很大提升。

这一年书本理论看得不多,多数时间都是在实践,而且我觉得实践得来的知识印象更深刻。比如说,年中央考防汛那道题,我如果在乡镇,根本想象不出来县区防汛指挥部如何开会,也想象不出来区长如何调度副区长、局长以及乡镇一把手,所以个人觉得,平台和眼界对考试而言非常重要。

因为在新部门表现突出,领导送我去参加培训,我一面培训,一面兼顾单位工作。当时很多同学还抱怨培训班课程压力大,但是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老师讲的内容,刚好整合我一年以来的实践经验。

那年我中央机关遴选成绩还算凑合,76分,没能进面,大家也知道,本科、大专业、备注不限制往往就是热门岗,热门岗分数冲得太高。

03

第三年备考

我开始觉得我和“录取人数1”之间的距离真的太远了,中央机关遴选太难了,简直就是遥不可及,实力和运气缺一不可。

我也开始觉得自己大好年华就要消磨在这个小城市,那段时间浑浑噩噩、消极怠工、喝酒、打游戏,劝说自己承认天花板,人生不可能事事顺心。但是还是不甘心,我高考就和北京擦肩而过,几年以后又要放弃吗?北京,首都,人们的梦魇和梦想。我潜意识里觉得,如果现在放弃,以后肯定会后悔,我必须再拼一轮。

第三年备考可以说是我有生以来压力最大的日子。先是工作调动到市级核心部门,承担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单位工作时间超过14小时是常态化,周末、节假日能休一天就是幸运。有一次忙到下半夜,回家坐在凳子上直不起腰,低头看见地板在我眼前缓缓转动,那种感觉就好像喝多了酒。

我自己知道长时间这么工作下去肯定会透支,但是在这里能学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我的领导和同事非常非常优秀,我舍不得放弃这么好的成长机会,咬牙也要坚持。

选择这个部门怎么说呢,既意味着成长进步,也意味着舍弃生活中的一切。我失去了爱好、约会、运动、朋友,只剩下工作。我无数次半夜惊醒,想到白天某一件事、某一个细节好像有点不对劲。有一段时间我压力大到工作以外不想和任何人说话,不想回复任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