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三峡日报」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郑延

八月的宜昌,草木葱茏,生机盎然。

围绕“一江清水东流”总目标,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江两岸造林绿化等为抓手,充分发挥“林”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提升,宜昌的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

不仅如此,长期的生态治理,也孕育出一批绿色富民产业,森林生态有了坚实保障,绿水青山成了幸福靠山。

植绿护绿生态美景入画

枝江金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湖面上,工人正在打捞水草。

为净化湖泊水质,枝江市将金湖水生植被恢复重建,通过种植轮叶黑藻、苦草等植物,茂密的“水下森林”促进了湖区生态恢复平衡。近年来,枝江先后投资近3.2亿元,对金湖持续进行生态治理,湖泊生态环境大为改善,曾经的“臭水坑”变成长江经济带上的“美丽湖泊”。

和谐美好的生态画卷是如何绘就的?

近年来,宜昌以长江、清江、香溪河、黄柏河、沮漳河、渔洋河“一江五水”,瞄准流域沿线关停废弃矿山、工程临时占地等植被受损山体、林地,采取人工造林植草、封山育林育草和退化林修复等综合措施实施全流域系统修复,加快流域沿线天然林保护、荒山造林、地表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封山育林和退化防护林修复,构建连续完整、功能完备、结构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秭归木鱼岛“天空之镜”,由玻璃搭建而成的临水平台,映蓝天白云、平湖大坝于一体,吸引了不少游客拍照“打卡”。

木鱼岛公园因形似木鱼而得名,三面环水,如一条绿带漂浮在高峡平湖之间。

人们很难想象,曾经这里乱石遍地、杂草丛生。年,秭归县城木鱼岛至尖棚岭岸线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开工,秭归投资约万元对木鱼岛进行环境景观提档升级,栽植各类乔灌木余株,建成景观游园85亩,在三峡大坝前构筑起一道美丽的生态屏障。

既要增绿补绿,更要护绿管绿。

今年1月4日,宜昌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了《宜昌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全面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组织体系,并制定市级林长制会议制度、部门协作制度、信息公开制度。

今年以来,宜昌市市级林长到长阳、兴山、点军、秭归等地进行巡林,调研督导林长制组织体系建设、国土绿化、松材线虫病防治、森林防火及林业产业发展工作。

据了解,林长制在全市全面推行,打破了“各自为战”的工作模式,全市建立了林长组织体系,明确了市级林长责任片区,划分个林长责任区域,设立各级林长名。在城区推行“山长制”,落实56个山长单位负责15处裸露山体生态修复和日常管护,城区公园绿地达到88个,绿地面积9.67万亩。

退耕还林厚植致富资源

盛夏,李子成熟的季节。

秭归县杨林桥镇响水洞村,成片成片的李子树进入采摘季。每年夏天,这里都吸引了不少来自宜昌城区及周边县市区的游客。

响水洞村地处半高山地区,是曾经的重点贫困村,也是产业发展的空心区,6年前的响水洞村,农民靠种玉米为生。

面对重重压力,村“两委”找到秭归县林业局,希望能够通过新一轮退耕还林发展产业,随后,县林业局退耕办协同镇政府经过实地调查和多方考察学习,一致认为脆红李是最合适的品种。

村民秦立照通过年度新一轮退耕还林,将自家的十多亩地种上了脆红李,有了收入,这两年在脆红李树下套种辣椒,每年卖辣椒每亩又可以多增收三千多元。

据了解,响水洞村已通过新一轮退耕还林发展了亩脆红李,带动全村发展脆红李、翠冠梨、猕猴桃等小水果亩,引导退耕农户在林下套种辣椒、白菜等蔬菜品种,增加农户短期收益。

村委会还引资修建了养殖场,将猪粪经过封闭发酵处理变成生物有机肥,农户通过改厨改厕,建起了沼气池,用沼液浇灌李子树。该村“猪+沼+林+菜”种植模式达多亩,每亩收入在元以上。通过生态种植模式的建立,既减少了污染,又增加了经济效益,实现了退耕农户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退耕还林让退耕农户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生产力从贫瘠的土地中解放出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依托山地资源发展经济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靠山吃山”。年秭归、五峰分别列入全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创建县和支持县。

据了解,为有效守护一方水土,宜昌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通过示范引领和政策宣传,吸引农户积极参与,使25°以上坡耕地、荒山荒地重披绿装,提升颜值。同时,探索出生态经济融合型治理模式,秭归县国家退耕还林科技示范点探索的“脐橙+生物篱保土模式”、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探索的“低丘河谷生态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四季有景生态修复建功

生态修复,四季有景。

青山如黛、风光迤逦的西陵峡片区,正在进行生态修复。

这一片区不仅是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也是生态脆弱区。年11月,秭归县启动西陵峡片区生态修复项目,总投资余万元,通过“生态+、产业+、旅游+”等手段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提升森林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旅游环境以及人居环境,为构建完备的水土流失防控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秭归县林业局通过“一带十二节点”,造林绿化公顷,栽植各类苗木株,让这条长30公里的沿江公路五彩缤纷、四季有景,致力打造一条“沿江画廊”。

记者从宜昌市林业和园林局了解到,近年来,宜昌深入实施生态修复,继续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为重点,以天然林保护修复、长江防护林工程、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造林补贴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为支撑,加强石漠化山体、采石采矿废弃地、工程临时占地、植被严重受损地的生态修复。

“突出抓好生态保护修复,为筑牢三峡生态屏障作出更大贡献。”宜昌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曹光毅表示,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加快长江岸线生态整治、流域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全面保护修复天然林。

生态修复,久久为功。

下一步,宜昌将组织开展国土绿化和湿地保护修复攻坚提升行动。年至年,力争完成造林绿化0.64万亩,实施森林抚育13.65万亩、退化林修复7.32万亩,完成湿地生态修复1万亩,构筑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效益显著的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