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秭归县 >> 秭归县风景 >> 屈原搬迁记

屈原(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忠君爱国、廉洁奉公,是我国古代士大夫与文人精神的写照。屈原幼勤奋好学,胸怀志.。他热爱祖国,同情人民,“恐皇舆之败绩”,“哀民生之多艰”。他廉洁无私,忠贞不渝,以香草为伴,以圣贤为师,重“内美”,重“才能”,重“修名”。他敢于斗争,勇于求索,不畏权贵,一心为人民谋福祉。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提倡“美政”。在屈原努下,楚国国有所增强。但是,由于性格耿直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上官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后来曾经被召返。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入秦,被扣留,后来客死秦国。

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听信令尹子兰的谗言,再次驱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秦国侵扰楚国疆界时,他当机立断组织当地青年反抗秦军。虽遭受谗言而被流放,他还是心怀故国,赤胆忠心。他写《橘颂》,赞扬“受命不移,独立不迁”的高风亮节;他写下《招魂》《国殇》,表达他矢志不渝的爱国忧民之情;他写下《离骚》,洁身自爱,一片赤子之心可昭日月,奠基浪漫主义文学诗篇;他知难而进,奋不顾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公元前年,当秦国攻占郢都,楚顷襄王携带一帮奸臣避难陈城(今河南淮阳县)时,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62岁的屈原见故国沉沦,一腔爱国热情无法释怀,于农历五月初五怀石投身汨罗江,给他的悲壮人生画上了一个巨大的惊叹号!他的人格精神,正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体现。

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其浪漫主义诗篇和爱国情怀在海内外影响深远。屈原祠又称清烈公祠,最早修建于屈原的诞生地——秭归县屈原镇乐平里。

在相传屈原怀恨自沉汨罗江(现湖南省岳阳市,属洞庭湖水系,在汨罗江注入湖口以上约1.5公里处)后,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一条金色神鱼先将其尸体吞下,游至其家乡附近的河口(现秭归县香溪囗与长江的交汇处)再吐出来,屈原之姊将其弟尸体安葬于此,并定居于此,秭(姊)归之名也由此而产生。《水经注》记载: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古归州改为秭归也与其有关。屈原祠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年),归州刺史王茂元首建祠于州城东五里之屈沱。

宋元丰三年(公元年),宋神宗尊封屈原为“清烈公”,将屈原祠修缮并更名为“清烈公祠”。此后,自元、明到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年)的历任当地官员,对清烈公祠多次进行修缮。年、年、年、年、年、年、1年,元明清6任知州和一位湖北学政对其进行过7次大规模的维修。建国后的年和年,人民政府又进行过两次维修。

后因葛洲坝水利工程兴建,库区水位升高,年7月迁建于秭归老县城以东的向家坪,年6月完成迁建时,更名为屈原祠。

屈原祠倚山面江,掩映于苍松翠柏、青青橘园之间,其建筑由山门、东西厢房、屈原铜像、东西碑廊、纪念馆、屈原墓6个部分组成,建筑面积平方米,是清烈公祠的5倍。整座屈原祠有5个平台,层层递进,暗合“上下求索”。

因三峡工程蓄水至米会淹没到屈原祠山门内的第三级台阶,且屈原祠所在地有潜在滑坡隐患,屈原祠再次迁建。国家文物局把屈原祠列为三峡库区地面文物保护重点项目。湖北省文物局确定另择新址仿古新建。经过比选,湖北省文物局最后选定了秭归县新县城茅坪镇以东、与三峡大坝遥相呼应的凤凰山作为屈原祠新址。

年11月,屈原祠重建工程启动。新屈原祠占地面积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其主体建筑采用石木结构,由山门、前殿、大殿、偏殿、屈原墓、享堂等组成,其中屈原墓、名人石刻、山门等均从老屈原祠迁移而来。新屈原祠的装饰、灰塑、彩绘等,都继承了老屈原祠的地域特色和传统工艺。

这次搬迁垂建,山门保留了屈原祠原貌,巍峨壮丽,而“低头深思,顶风徒步”的屈原铜塑高3.92米,重3吨,袍袖长5米,是我国最大的青铜铸像之一,加上基座,铜像通高6.42米。铸于年,这座铜像是由原湖北美术院著名雕塑家王福臻设计。以《史记》描写屈原落魄时“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为蓝本,形成了屈原低头沉思、顶风徐步的形象,此后一直被奉为经典,安奉于秭归归州古屈原祠内。

年1月16日,位于秭归县茅坪镇凤凰山上的新屈原祠竣工,同年4月2日清晨,归州村民给“三闾大夫”铜塑披上了红绸,送别的人群跪地焚香,恭送屈原乔迁三峡大坝前的凤凰山仿古新建屈原祠。当天晚些时候,屈原铜像通过轮渡涉江赴凤凰山安奉。山门正中“屈原祠”三个大字仍为郭沫若所题。

今日之秭归,已非千年来之归州,由于三峡大坝的建成,淹没了11座县城,其中就包括屈原故里秭归县,所以如今秭归,是年县城整体搬迁开辟之后的新秭归,而搬迁复建的屈原故里古建筑群,大概也是这座千年古城最后的记忆。

随着新屈原祠的竣工落成,也充分体现了峡江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此,希望我们大家能深入了解本土历史文化,同时唤起、带动更多朋友对屈原、对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记忆与传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