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三峡日报」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阮仲谋见习记者郑健捷通讯员赵宇
年东京奥运会,宜昌籍运动员汪周雨、杜玥、孙佳俊出征东京,创下了宜昌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人数最多、参赛项目最多的历史。赛场上,汪周雨勇夺女子举重87公斤级金牌,书写了宜昌连续四届奥运会夺得奖牌的辉煌。“宜昌体育健儿连续五届跻身世界最高竞技赛场,并有四届夺得奖牌,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这是我市实施‘人才兴体’战略的最生动体现。”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春烺感慨道。近年来,我市持续打造“阳光体育菁英少年”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品牌,形成了多渠道、宽口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先后向国家队输送了魏轶力、赵芸蕾、周俊、汪周雨、田涛、杜玥、李汶妹等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
完善机制,为后备人才建设夯实基础
5月举行的我市第十一届羽毛球锦标赛,专门设立了青少年组。宜昌籍羽毛球世界冠军、国家羽毛球青年队教练魏轶力感慨道:“宜昌历来重视对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这些小球员们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比赛能力让人刮目相看,是宜昌体育后备人才建设的最好见证。”
早在年,市政府就发布了《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在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中,多次强调加快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单项基地建设。同时,积极构建以市体校为龙头,以县市区少儿体校为骨干,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基础,多渠道、宽口径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网络。
经过几年的实践,成效显著。市体校被确定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重点基地”,全市现有3所省级“菁英基地”、9所省级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13所国家级青少年俱乐部、3所省级青少年俱乐部,拥有在训运动员人,专兼职教练员人,为我市体育人才培育夯实了阵地和人才基础。
体教融合,打造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春烺介绍说,目前,全市13个县市区“一场两馆(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已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各地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提供了高质量的场地保障。
为强化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培养,我市致力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采用送“体”上门的方式,开展“项目进校园、教练进课堂”活动,推动形成全市“一校一品”体育特色校园文化格局;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城区30所学校体育设施全部对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
目前,我市各地校园特色体育正蓬勃发展。秭归县大力开展“快乐足球,阳光体育”校园足球活动,引导学校与县足球协会、社会足球培训机构合作,特聘校外足球教练免费到各乡镇学校开展足球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校园足球运动水平。年,该县星锐足球俱乐部与全县11所学校签订了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并向省足球学校输送了两名足球运动员。
市体校承担起国家足球菁英计划项目。通过几年的实践,无论从训练还是管理,学校逐渐形成了较为科学的教学流程和训练机制,队伍不断扩大,训练水平不断提升。
“近年来,市体校足球菁英计划队通过日常训练、集中轮训、外出参赛等形式,使得小队员们的足球技能不断提升,成为了宜昌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强有力的后备人才队伍。”市体校常务副校长王燕珍介绍说。
赛训促建,激发人才培养内生动力
6月1日,由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省体育局指导,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年“奔跑吧·少年”菁英计划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启动仪式在市体育运动学校举行;7月20日,枝江市青少年足球夏令营在湖北省足球学校枝江分校正式启动;7月25日,年湖北省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开赛……
“只有经常开展交流集训,组队参加全省、全国大型体育赛事,才能让青少年运动员得到健康快速成长。”市文化和旅游局竞技科科长李生智说,交流集训、大型体育赛事是检验体育人才后备队伍建设的“试金石”,也是有效促进我市体育后备人才建设健康发展的最好方式。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体教联合竞赛体系,大力推进体教融合发展,不断深化赛制改革,扩大赛事规模,扩大受众群体;市级比赛项目和参赛队员年龄,一切按照省运会标准设置和规范,从实战出发锻炼队伍;全市每年举办青少年足球、篮球、田径、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比赛10余场,赛事贯穿全年,每年参赛者达人以上;每年组织余人参加省级和全国性比赛,通过比赛选拔输送优秀人才。
“目前,我市青少年后备人才建设逐步形成梯队衔接紧密、项目布局均衡、赛事活动普及、思想素质过硬、人才培养精良的新局面,培养出了赵芸蕾、汪周雨两名奥运冠军。近10年,我市共向省队和国家队输送优秀运动员人,获得了65个世界冠军、32个亚洲冠军、个全国冠军。”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郭菁芸介绍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