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的平湖村

坐落在湖北枝江县董市镇附近的平湖村,原先既无耕地,亦无村落。年代,葛洲坝水库移民——秭归县茅坪镇的部分乡民响应党的号召,举家外迁来到这里安家落户,成了第一代拓荒者。他们取毛泽东诗词“高峡出平湖”之意,以“平湖”作了村名。

暑往寒来,24个春秋过去了。葛洲坝移民以勤劳和勇敢与河滩荒野相伴,演绎出一部战天斗地的英雄史诗。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成为董市镇的首富村。

秭归平善坝:葛洲坝水库淹没区

年,平湖村出现了少有的喧闹。按照宜昌市政府移民安置统一规划,平湖村要接纳安置老家秭归县移民50户人。土地资源有限,人的平湖村一下子承受得了么?老移民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早已成了道地的枝江人了;而新老乡们过去住在长江边上的屈原镇西陵村,靠种柑桔过日子,陡然来到江汉平原的棉花之乡,要从头开始学习种麦子种棉花,行么?

秭归:首批外迁移民欢送会秭归移民船队抵达枝江

怀揣疑问,记者于七月中旬驱车来到了平湖村。

想象中的平湖村并非眼帘的景象,车到岔路口便不敢贸然左右了:浓浓的林荫大道旁,整齐划一的小洋楼矗成了一个威武壮观的人字型街市,令人叹为观止。半信半疑地下车打听,果然是目的地,岔道口竖着一块石牌:“平湖村”。

并不费劲便找到了村主任和村支部望远华。两位村干部谈起当年的艰苦企业,双双流露出温馨的神色,“那过去了的,将变成亲切的怀念”。

打探集体经济的实底,望书记冲我狡黠地一笑:“有田地植棉种麦,有企业搞多种经营,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生活不断改善提高,笼统点吧,非报具体数据不行?”

我也笑:“是穷是富,你们家家户户小洋楼早已把秘密泄露出去了。谈谈你们的新老乡吧,他们可比不得你们。”

王主任帮腔:“他们,很快就会跟我们一样。政府把家乡人安排到这里落户,是看得起,是信得过,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扶他们一把。我们这里有句话,‘老乡帮老乡,一起奔小康’!”

这话在人字的一撇方向得到充分验证。

平湖村一隅

从村口右边放眼望去,一字儿排列的崭新楼群在绿色的田野旁蔚为壮观。望远华介绍说,新移民家家户户占地建筑面积相同,房前屋后各留30米,连厨房厕所的设计样式都统一规范,美观实用。村里为每家每户接通自来水和闭路电视,还供应煤气。村里减免了新移民户一年的提留款,还为他们的孩子上学减免了学杂费,对个别困难户还给予了生活补贴。

访问几户家庭,打听他们这一双双侍弄柑桔的手如何用来种棉花。他们挺难为情地冲望远华笑,说是书记带头帮五户,还组织专门班子和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从育种、打地膜、栽种、剪枝、喷药……实行全过程传帮带。

望远华告诉我:国家移民局长漆林曾先后两次到平湖视察,新移民刚来时他来看了,对他们能否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表示担心;前不久又来了,看到他们绝大部分住上了新楼房,很满意,还拉着他一起照相哩。

我也想拉他一起照相。这位已到知天命年龄的农村基层干部,用他的言行感召村民,把平湖村治理得闻名遐迩,惹得远近20多个县的农村干部向他投来羡慕的目光,前来参观考察的人员络绎不绝。

走进新移民的责任田,宛如置身绿色世界。一望无际的肥沃土地上,簇簇茁壮成长的良棉惹人喜爱。望远华肯定地说:“这么好的棉花,只要后期管理不失误,收成一定不坏。我们帮他们,是真心实意,他们学技术,也是真心实意。你看,他们不但学会了棉花管理,还学会了在棉田里套种黄豆、玉米呐。说起来也真难为他们了,从山区到平原,一是气候不适应,二是生产方式不同,在山区用背篓背东西,在平原则必须改用肩膀挑,过去种柑桔,半年辛苦半年闲,在这里一年到头总是忙……秭归人勤快,埋头苦干是有名的,凭这一点,他们赶上我们的生活水准就不会要太多时间。”

平湖村致富带头人望远华(右)

说到动情处,望远华终于向我透露了他的心迹:“新的一年,平湖村有一个奋斗目标,归纳起来是‘八化’:住宅全部楼房化;街道地面水泥化;用水全部自来化;家电电器化;通讯程控化;电视有线化;房前屋后庭院化;出门摩托化!”

面对平湖村,面对望远华,心中涌起翻滚的波澜。

试想,平湖村明年实现“八化”,这里的村民何等风光?中国诸多城镇的居民,几人能达此境?

我向望远华和平湖村的村民祝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9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