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生涩、不自然,恰恰是基层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模样,是不忘初心使命的体现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典标
几年前,还只有极少数人能做主播、当网红;但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为直播经济按下快进键,只要有手机就可以尝试直播带货。这段时间,从直播室到田间地头,从水果生鲜到家电、口红,从院士、明星到干部、农民,网络直播热度不减,很多人都成了“带货官”。
几天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一个被大家津津乐道的画面是,总书记与当地一位正准备通过直播售卖土特产的主播进行交谈,并鼓励大家说电商在推销农副产品方面“大有可为”。
▲前不久,中国工程院“土豆院士”朱有勇戴着草帽,化身“土豆主播”,用手机直播的形式叫卖土豆。新华社资料照片
事实上,在总书记点赞之前,已经有不少人开始尝试担任“带货官”。在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蒿枝坝村,中国工程院“土豆院士”朱有勇戴着草帽,用手机直播挖土豆,还炒了一盘醋熘土豆丝。1个小时的时间里,这位院士吸引了54万网民观看,卖了近25吨土豆。
▲秭归县副县长正在直播间,向万用户介绍秭归脐橙。受访者供图
在另一场直播中,中国工程院“柑橘院士”邓秀新和秭归县副县长吆喝卖秭归脐橙,吸引了万网民围观,6万斤脐橙当场售罄。
除了明星、院士等自带流量的“网红”,更多人是和你我一样的草根主播、非主流主播。比如,各地市长、县长们一改平时严肃的形象,挖掘出“被政务掩盖”的销售和表演天赋,带货能力不比网红明星弱。据新华社报道,上个月共有约位县长走进淘宝直播间。
▲杭州西湖区金家岭村的茶农马勇。
在山间田野,很多农民第一次接触直播,就把镜头对准了自己和农副产品。比如,杭州西湖区金家岭村的茶农马勇和妻子,除了采茶还兼职直播带货。上个月,他俩做了20场直播,卖了近百斤新茶。难怪有媒体说,“现在数字成了新农资,手机成了新农具,大棚成了直播间,直播成了新农活。”
在贫困村的扶贫车间和产业基地,一线扶贫干部为农特产品代言,成为扶贫战线新景象。
这些“非主流主播”,既没有精致的瓜子脸,也没有高挑优雅的身材,在镜头面前也并不熟练,却不影响网友的偏爱和买账。原因就在于,这种生涩、不自然,恰恰是基层干部、扶贫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模样,是不忘初心使命的体现。他们的目的不是成为网红,而是缓解销售难题。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联合京东发起“买光湖北货”行动。
受疫情影响,传统的销售渠道尚未完全恢复,不少贫困地区的扶贫产品面临销售难题,“直播带货”不仅为消费者被限制的消费需求打开了口子,也为扶贫产品提供了新渠道,解了滞销难题。以湖北为例,4月初,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联合京东发起“买光湖北货”行动,湖北货线上成交额整体比年同期增长%;拼多多数据显示,自2月10日开通“抗疫助农”专区以来,拼多多售出滞销农产品总计超过16.25万吨。对于火热的“直播带货”,有人看到了创业商机、风口,有人看到了产业转型发展方向,笔者看到的是“带货主播”成为乡村治理新力量的可能。
产业扶贫是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而产业发展重在长远,需要防范化解各类市场风险。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直播带货”在拓展销售渠道、缓解市场风险,甚至推动产业升级方面都大有可为。
很多地方的产业,原本走的是当地小批发市场,甚至靠农民摆地摊销售,如今在互联网电商平台上,原有农产品销售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拓出更广阔的市场。
试想一下,疫情过后,如果每个村都有一个本地的“带货主播”,为乡亲们吆喝本村的农特产品、旅游资源,打破信息藩篱,既让消费者买到优质的农产品和服务,又熨平农民可能面对的市场波动,岂不是一举两得。
在帮助村民往外“带货”的同时,本地“带货主播”还可以把党和国家的新政策、治理的新理念、产业发展的新主意带进来,在促进小农业衔接大市场的同时,推进乡村治理。而输出与输入是相互促进的。不难想象,越能帮助农民解决销售难题的带货官,农民也越信服,新政策和新理念的传播效果也越好。
4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刊发《“乡村新闻官”》一文,介绍的就是这方面的尝试。据报道,年,清远市创设“乡村新闻官”制度,打造位乡村本地“网红”——乡村新闻官。他们有的是村干部,有的是乡贤,有的则是热心村中事务的青年。打造乡村新闻官的目的是,打通城乡信息不对称的“最后一米”,一方面为乡村带货、代言、发声;另一方面,传达国家政策,播报农事信息,传播思想文化。
这次“直播带货热”培养了众多草根、非主流带货官。据新华社报道,截至3月底,已有6万多名农民入驻淘宝,成为农村主播。农产品相关直播已达万场,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多个县(区)。如果这些农村主播经过适当培训和赋能之后,完全可以在带货之外,发挥更多作用,为乡村治理注入新的年轻力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1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