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唱歌。
印象中KTV点唱系统里歌名最长的是吴宗宪的那首《是不是这样的夜晚你才会这样的想起我》
足足17个字。
但是你造吗?
中国古代有名字更长的,妥妥20个字——
憩归州光孝寺寺後有冢近岁或发之得宝玉剑佩
陆游
秭归城畔蹋斜阳,古寺无僧昼闭房。
残佩断钗陵谷变,苫茆架竹井闾荒。
虎行欲与人争路,猿啸能令客断肠。
寂寞倚楼搔短发,剩题新恨付巴娘。
南宋马远踏歌图(局部)正所谓:歌以咏情,诗以言志。
古代诗词是现代歌曲的鼻祖。
《毛诗》有证:“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古人概念里的诗词,不仅仅是用于阅读,而且是需要用来吟咏的,这也是古代诗词为什么特别讲求平仄押韵的原因之一。
到宋朝的时候,诗词的发展更是登峰造极,除了文人墨客之外,民间甚至达到“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盛况。
“柳词”是指北宋著名词人柳永所作的词,相当于现代的通俗流行歌曲,当时人们动辄一言不合就艾瑞巴蒂一起唱,现在流行音乐与古代诗词的火爆程度比起来,只能说弱爆了。
那么宋代大诗人陆游的这首诗里究竟隐含着什么信息呢?
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这首诗的名字是:憩归州光孝寺寺後有冢近岁或发之得宝玉剑佩
翻译:旅途中下榻于归州光孝寺,寺后的古代遗址中近年来曾发掘出土过珍贵的古代玉剑佩。
诗的内容是:
秭归城畔蹋斜阳,古寺无僧昼闭房。
残佩断钗陵谷变,苫茆架竹井闾荒。
虎行欲与人争路,猿啸能令客断肠。
寂寞倚楼搔短发,剩题新恨付巴娘。
翻译:傍晚时分在归州城边溜达,古老的光孝寺萧瑟荒凉,寺庙里已经没有僧人,白天依然房门紧闭。附近曾经发现的古代玉器也不再像当初那般华贵簇新,世事变迁中周围的竹屋茅舍也已荒芜废弃,这里现在老虎跳猴子叫,野生动物出没人迹罕至,我就这样默默地在孤独寂寞中惆怅,愿将所有的人生失意和唏嘘感慨都寄托在将要到达的巴山蜀水之中。
说起历史研究,首先需要研究这首诗的时代背景,然后再详细考证作品中描述的具体细节。
这跟古画鉴定的原则类似:先远观其势,再近取其质。
陆游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颇丰,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华,尤以诗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曾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这可不是盖的,要知道《全唐诗》一共也不过四万余首,而陆游流传至今的诗作有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陆游的诗不仅多,而且质量很高,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直被人民群众广为传诵。
而且陆游从小受爱国主义思想熏陶,少年时便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志向。
他在三十岁时参加礼部考试并名列第一,但因政治上主张积极抗金而为秦桧所打击排挤,但他并不消沉,回乡后仍苦读兵书,宋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后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就是陆游中年入蜀途经归州时所作。
归州,就是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归州镇,位于湖北省西部。
秭归是屈原故里。
秭归县名来源自《水经注》“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因名曰姊归”。
归州屈原牌坊秭归,商朝时为归国所在地,西周时为夔子国,战国后期称归乡,汉朝置秭归县,南北朝置秭归郡,现在叫秭归县,隶属于湖北省宜昌市。
陆游诗中所说:“秭归城畔蹋斜阳”的“秭归”就是这里。
归州古城墙而“古寺无僧昼闭房”中的“古寺”指的是归州古城北门外的报恩光孝寺。
清代光绪版《归州志·寺观》曾记载:“报恩寺,州北二里,报恩光孝寺后有楚塜,相传或发之得宝玉剑佩之类”
历史是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的,宋代归州古寺因被陆游入诗而出名,以至这段历史后来又被清代地方志所引述。
随着三峡建设,归州古城现己没入水中。事实上,陆游不仅在诗中提到了归州光孝寺,这段历史在他所著的《入蜀记》中亦有记载:“十六日。到归州,见知州右奉议郎贾选子公、通判左朝奉郎陈端彦民瞻。馆于报恩光孝寺,距城一里许,萧然无僧。归之为州,才三四百家,负卧牛山,临江。州前即人鲊瓮。城中无尺寸平土,滩声常如暴风雨至。隔江有楚王城,亦山谷间,然地比归州差平。或云,楚始封于此……”
可见清代地方志考证的“光孝寺后有楚塜”一说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
“楚塜”指古楚国遗址。
归州古城张公桥楚国(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存在于商晚至战国的先秦时期,楚国幅员广阔涵盖了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前后延续了将近年的时间,其间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和灿烂的文明。
楚国编钟楚国的玉文化同样璀璨夺目。
陆游这首“憩归州光孝寺寺後有冢近岁或发之得宝玉剑佩”中所提到的“宝玉剑佩”就是古楚国的玉器遗存之一。
事实上“宝玉剑佩”更准确的叫法应该叫做“玉具剑”。
玉具剑一套:剑首、剑格、剑璏、剑珌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玉、剑结合物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到春秋战国晚期,四样俱全的玉剑饰逐渐形成,到了西汉这种玉剑饰就成了王公贵族佩剑上的重要装饰品,也成为当时社会一种身份的象征。魏晋之后逐渐消失。
西汉刘向编撰的《说苑·反质》曾载:“经侯过魏太子,左服玉具剑,右带佩环,左光照左,右光照右。太子不视。经侯曰:魏国有宝乎?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上,此魏国宝也。经侯应声解剑而去佩。”
意思是:经候跟魏太子嘚瑟,身上左边带着玉具剑,右边挂着玉佩环,珠光宝气交相辉映,但魏太子不以为然视而不见,经候牛逼哄哄地问:你们魏国有啥宝物啊?魏太子回答:我们魏国主信臣忠,百姓拥戴,这就是我们的宝物。经侯听了之后感觉人潮人海中无地自容,于是马上解下玉具剑,除掉玉环佩,不敢再炫富。
白玉剑珌孙机先生的《玉具剑与璏式佩剑法》中提出:“自先秦讫汉、晋,男子法服盛装时均须佩剑。而玉具剑是其中最豪华的一种。已经发现时代最早的玉具剑是春秋晚期前段的,那上面只有玉首和玉镡,春秋晚期后段才出现玉卫(璏)和玉摽。一剑而四件玉具齐备的标本要到汉代才出现。”
一套四件的玉剑具陆游所处的南宋时期距离楚国已有一千多年的时间跨度,但当时宋代文人对古代玉器却是非常的看重和推崇,由此可见,中国玉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宝玉剑佩”这一称谓本身,就足以反映出陆游和他同时代人对古玉的喜爱。
通过对入蜀途中一次经历的描述,一方面说明了作者充满报国情怀,希望能恢复旧山河的人生理想,“剩题新恨付巴娘”中的“新恨”正是指入蜀报国的决心,那么相对隐含的“旧恨”应该就是指那个时代爱国志士刻骨铭心的“靖康之难”了。因此,纵然是“虎行欲与人争路,猿啸能令客断肠”也不能阻止作者“剩题新恨付巴娘”的决心跟勇气。
另一方面,这首诗同时反映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人情趣和价值取向,“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能将旅途中一则“近岁或发之得宝玉剑佩”的传闻逸事入诗,就足以证明作者对传统人文价值理念的高度认同。
距今多年前的古人,通过对古迹、古物的考据探寻,不仅客观地记述了重要的考古线索,同时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一种清晰有序的传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