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是岑河人?
张居正是岑河人?
记者楚望伍美菱文/图
“宰相之杰”张居正故里在哪儿?不错,在江陵,在江陵哪儿?人人都认为他的墓地就是他的出身地,可能吗?
就在有人说弄清张居正具体出生在哪儿毫无意义,有人觉得其出生地早已失考时,我们却得知,在沙市区岑河镇东市村(原属江陵)世代流传着神童张居正的故事。
90岁高龄的老人,大字不识的文盲都听过这些故事,都会讲一点轶事,讲的都是张居正小时候的故事。
各方考察传说故事虽纯却不具唯一性
记者来到岑河镇东市村考察采访。东市村走出的雕塑家周厚轩也特意回老家,配合我们。
沙市区司法局驻村“三万工作组”组长、司法局纪委书记刘光明听说,也很支持这个文化考察活动,岑河文化站、岑参书画院、岑参纪念馆以及岑河镇志修编委员会人士伍XX、张国大都很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
张白圭随口应答: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顾巡抚欣喜异常,随手解下腰间的金带赠给张白圭。顾巡抚感觉到张白圭才华出众,抱负非凡,将来可望成为国家栋梁,就替他改名为张居正,希望他以后能秉公居正,不像墙头草随风摇摆,做个有利于社稷黎民的好官。
记者饶有兴趣听了这些对句佳话,也感到这些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质朴和珍贵,不过记者发现这些传说并非唯一。似乎更与张居正的出生地关系不大。但岑河人多把神童张居正当作教子的范本,激励后辈好学成才。
年代初出版的《岑河志》也收录了张居正与岑河东寺的传说故事。故事流传、收集地点就在东寺一带,由朱贤成收集。
记者看到,传说中的地名除了东寺可能特指岑河,没有他人。其他对句分别还被用于解缙、纪晓岚、魏源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对联故事·江陵神童张居正》也有类似版本。
除了传说故事,有没有其他佐证呢?
记者发现岑河有张家台近十个。记者没有一一走访,但据老岑河通的讲述,只有东寺张家台有张居正传说。东寺张家台目前有张姓户人,他们年代重修的派谱是:
“方正纯良齐家永昌丕振先绪毓秀华邦”
金鉴堂张氏老派:景远荣华起,金玉满堂兴,国正天心顺,官清民德纯。新派:喜庆升平世,洪恩合大开,从修家道盛,绍泽显英才。
村民捧出族谱却是张九龄的后裔
70岁的村民张家发拿出了珍藏的《张氏家乘金鉴堂》——金鉴堂,这无疑是张九龄的后裔标志。
他还翻到家谱中记载张居正的页面,但仔细看过之后,只是张氏历代名人官宦的罗列。
“金鉴家风”出自唐朝著名宰相张九龄,曾受唐玄宗之命,总结历代治国经验,求治国安邦之策,长治久安之计。张九龄洞察秋毫,明断事理,以犀利之笔综述兴衰存亡之理,成书五卷,玄宗御览,甚为赏识,赐为《千秋金鉴》,作为治国铭言珍藏。“金鉴家风”就由此而来。
张九龄本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任右拾遗,开元年间议设十道采访使,玄宗殆于政治,他常评论得失,后因李林甫谗言罢相,被贬为荆州长史,常登临荆州南门。为纪念张九龄,荆州人改称此城楼为曲江楼。张九龄后裔自识为“金鉴堂”。
大唐宰相张九龄与大明首辅张居正到底有无血缘?我在聚焦张居正文化研讨会《张九龄是张居正的嫡祖?!》文中提到过,记者虽然相信家谱确实有记载,也搬来引用过,但记者只是提示有此一说,有此记载。到底与其有何关系,还需严谨考证。
炎黄子孙、张姓名人——西汉留侯张良、西汉出使西域的张骞、牧羊娃出生的西晋文学家名相张华、唐宰相张九龄、宋理学家张、明改革家张居正,年至年前他们真是一家人,你相信吗?而且,张居正的先祖张九龄、张栻的一生都与荆州关系密切。
据最新修订的中国张氏《南轩世谱》所载:张氏来源可考,迁徙轨迹清晰,张氏名人张良、张九龄、张栻、张居正来龙去脉也很清晰。
张良是张九龄、张栻、张居正的嫡祖
其谱由族人修订,继承了相关千年老谱,参考多种正史、方志、文献,基本是真实可信的。其记载主要依据有:明嘉靖十四年刻本《张氏统宗世谱》,清光绪二年岭东使署刻本《张氏通谱》,清光绪四年余庆堂刻本《清河张氏宗谱》,光绪二十三年冠英堂刻本《张氏六修族谱》等。还有年《张氏南轩通谱》,和年东方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通史·张》,年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主编出版的《寻根认祖·张》等。也有《全唐文》、《旧唐书》、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等。
《南轩世谱》载:自始祖黄帝起,先后经轩辕氏、有熊氏,传到颛顼时生一世祖张挥。为何赐姓张呢?因“仰观弧星,始制弓矢,为弓正”。且封于今太原尹城,为尹城派之始祖。
台湾张廖世系也记载从张挥到80世张良脉络。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叙述这段历史,就全凭了张化孙迁居台湾屏东的裔孙所修的《清河百忍族谱》等。
张良,曾募侠士行刺秦始皇失败,后辅佐汉高祖刘邦灭项羽,平定天下,被封为留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就是刘邦对他的评价,张良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
82世汉文帝时清河望族出了道教宗师张道陵。汉元帝时张氏开始迁徙南方。轰轰烈烈的大迁徙总路向是由北向南,跨过长江,翻越五岭;踏上蜀道进入川滇、湖湘,再由大陆东渡台湾,南下琼岛。
在这里,我们一起追寻张良的第七世孙张壮、张睦兄弟二人的足迹。来穿越张姓先民们英雄史诗式的拓荒史。
咸阳派87世张壮,时王莾篡汉,中原大乱,留侯子孙由北向南大迁徙。张睦始迁吴郡(今江苏苏州,曾任东汉蜀郡太守)。张壮留守祖居。
张睦的裔孙有唐德宗宰相张镒,唐高宗宰相清河张文瓘、武后宰相张锡(文瓘的弟弟)。
张皓传至张华为晋司空,张华传至张柬之迁襄阳。唐睿宗、玄宗二朝宰相张说,韶州曲江,绵竹南轩先生,皆张华之后。
张氏到94世张华(-),从牧羊娃成长起来的文学家、名相。“八王之乱”时,因拒绝参与篡权谋反而遭杀害。
张九龄是张良的28世祖
据始兴《顿冈张氏族谱》载:“初,壮武公,尝卜居河东蒲坂县,二子贵,又置第于洛阳,故河东有司空村,洛阳有散骑里。……后五世徙洛阳,居散骑里,而传子守礼,仕隋为涂山丞,生君政,唐时为韶州别驾,卒于官,子孙因家于曲江。……宏愈生丞相中书令九龄公,及其弟九皋、九章、九宾。”《旧唐书·张九龄传》载张九龄曾与张说通谱系,并在《祭张燕公文》中以族子自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始兴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梅县《张氏合谱·宗源》及台湾张廖世系基本吻合。
荆州张居正后裔多聚监利,张居正14世孙张世谟等主持,于年修撰的《太岳宗谱》,自立为“太岳堂”,源流为“清河”。张九龄是张良的28世祖。
湖北孝感和梅州五华余禾塘村张氏谱载张良至九龄传43代并配六十昭穆诗。
张九龄(公元年-公元年),武则天时进士及第。唐玄宗开元年二十一年(公元年)任宰相,次年进中书令,兼修国史。开元第一贤相。被贬后著有《曲江集》。
成都派-世,张璘任国子监祭酒,年避晚唐之乱随僖宗徙蜀,生子庭坚,三世而迁绵竹,子孙至南宋出了中兴宰相张浚、理学宗师张栻,史称望族。
绵竹派-世,世公早逝,杨夫人带着孩子们迁回外家绵竹县仁贤(宝)乡武都里。
世张浚(公元-)为宰相,重用岳飞、韩世忠。秦桧执政后,被排斥在外近二十年。曾在永州(今属湖南)贬所连上五十疏,反对议和。著有《中兴备览》、《论语解》、《春秋解》、《中庸解》共52卷传世。
世张栻,号南轩,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主教岳麓书院8年,与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著有《南轩文集》48卷等刊行于世。推崇周敦颐以“太极”为万物本原,主张格物致知,知行互发。张栻一生力主抗金,48岁早逝。
南轩为张氏入湘之祖。
张栻是张居正的12世祖
《太岳宗谱》载张居正可考始祖为守尊公,守尊公六世孙张福为凤阳定远人,因战功迁湖广归州。但光绪二十八年长沙阅田《张氏四修族谱》记载——明代名相张居正(公元-)为张栻12世孙!张良世孙。张栻的次子张炳,随父任居江陵,十一传至居正,登宰辅,直言极谏,为嘉靖、隆庆、万历元勋。
张居正曾前往近祖主要生息地湖湘和绵竹拜谒寻根。
南轩谱载:炳公,随父任居江陵。十一传至居正,为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元勋。奉旨往宁乡买民田五十亩立祠宇,塑魏国公及南轩公圣像,有司春秋奉祀令;镗之子孙居之。又行文到汉州、绵竹二处亦立祠、塑像,有司奉祀令,有定叟之裔孙居之。
世张焯(公元6-),官承务郞。宋绍兴二十六年丙子八月二十日寅时生,淳熙六年己亥四月十三日子时卒于江陵,后改葬宁乡龙塘原。
龙塘派传-世,其中张镗(公元-)与赵璠等起兵响应文天祥的号召,在湖南安化、宁乡各地招募民兵抗元,并收复衡山、湘潭、攸县三县。次年兵败被俘。以无脸见先祖魏公于地下而拒降,大骂元将崔斌,被杀害。事迹见《湖广旧志》、《宋史·列传文天祥传》。
至元十九年,张镗堂弟张铿负文天祥骸骨归葬江西吉安府。后因抗元其子孙受到通缉而逃避他乡,包括福建永福、山东济宁。
梅城派世在元末明初曾任江西吉安府郡守,其六子有安化五里牌其裔,有徙湖北监利、宁乡、湘乡者。
-世至今,在湖南梨溪一带繁衍生息。
如果以上记载是真实准确的,我们可以发现,自张良开始,到张居正,张良子孙生生不息,多跻身为国之栋梁,托起和见证了民族兴旺!
时空更叠张家名人聚荆州
荆州,张氏祖孙曾在不同的时代,与他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荆州,张九龄来过,成为一生中离不开的地方;数百年后,其后人张栻又与荆州一起名扬四方;再百年后,荆州又成了张江陵的故乡!
荆州城南门曲江楼,张氏祖孙也曾在不同的年代,相同地登临赋诗。
唐中书令张九龄被贬荆州长史时,常登楼感怀,张九龄虽然被贬,但有如屈原一样,忧国忧民。
宋张栻任江陵知府时重修南楼,改名曲江楼。并写信请好友朱熹写了《曲江楼记》:“此亦曲江公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然有出尘之想,至其伤时感事,寤叹隐忧,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
朱熹说:“予于此楼,既未得往寓目焉,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也。”(朱熹因病且公务在身,其无法如范仲淹写《岳阳楼记》那样亲自去看一看,只能将敬夫提供的材料梳理编排出来,加上自己的感想以成文。)
张居正回乡时,在王粲作《登楼赋》的地方,留下了《题仲宣楼》诗二首,其一:“一楼雄此郡,万里眼全开。孤嶂烟中落,长江天际来。看题寻旧迹,怀古寄新裁。不见操觚者,临风首重回。”
曲江楼,虽未见张居正留下只言片语,但前有张九龄,后有理学大师张栻、朱熹,深厚的人文底蕴,未必勾不起张居正的幽思。
荆州,张家世代的福地和家园!
张居正世系考及再考
中国屈原学会理事荆州人张世春曾在《张居正世系考》一文中说,张居正远祖为庐州合肥人。始祖叫张福,随朱元璋起义,定吴越闽广,累功授归州长宁(卫)所,世袭千户。张福以后四世孙自秭归徙家江陵,遂为江陵人。(建卫所所制到生张居正四代人)张居正曾祖张旺,祖父怀葛公张诚,父亲东湖公张镇。张居正的曾祖母聂氏,祖母李氏。居正有三妻,先配顾氏,继配王氏,后配赵氏,均为一品夫人。
明洪武年间创军队卫所制。荆州有三卫军队,编制一万六千多人,荆州城内指挥所使司。三卫呼号荆州卫,荆州左卫,荆州右卫。洪武间,荆州府辖二州十一县,二州为夷陵州、归州。夷陵州辖长阳、宜都、远安三县。归州辖兴山、巴东二县。洪武九后四月,归州撤,改为秭归县,并入夷陵州。同年十月二日,秭归县改名长宁县。洪武十三年五月又改为秭归县。夷陵州之宜昌县,市区内有东湖、葛洲(现葛洲坝一带),后宜昌县曾改名为东湖县。明时,长阳、远安、枝江、长宁、宜都都有千户所。所以说其始祖张福为归州长宁千户,祖父称怀葛公,父亲称东湖公。这个公字不是封号,而是尊称。(岑河人说岑河也有个东湖不知与其有无联系?!)
乾隆《江陵县志》载,《游居录》说张太师原姓唐,今宜都白羊驿有唐旺墓,为其祖坟也。此说有待考证。(明史青年学者、博士冯明考证,张居正祖上为张唐、张旺)
张敬修说,其始祖张福以后四代,即张旺、张诚、张镇、张居正就在江陵,为江陵人。这是可靠的。
张居正在江陵的遗存有:帝賚良弼坊——在荆州城东城内,万历年皇上专为张居正而立。
张太师居正宅——荆州城东门内,现荆东路与黄金堂路交汇处。万历元年御题楼名:捧日。堂名:纯忠。御书大字,对联一:尔为监梅汝作舟,楫事变楼圮惟堂。额匾由工部制作,从北京送来。为此,张居正专门上疏:《谢堂楼额名并赐金疏》。
乐志园——张文忠东园,东门外。
张文忠公祠——道光重修勒碑。
江陵书院——即清代大书院,张文忠公宅改,道光重修勒碑。
张文忠居正墓——大家所熟悉的。
张居正父东湖公之墓——位于太晖山。太晖山葬有明第一代封王湘献王墓。第七代辽王朱宪节被废,其家人就迁怒于张居正,一是说张占了他的王府,二是说张家与封王葬在一起占了明王的地脉风水,明显具有野心。后张居正被贬,其父坟由此迁出。太晖山上留有华表等石刻遗物。(前几年,本记者发现了张居正父亲的墓志铭。)
张状元懋修墓——荆州城东,草市天井渊。
但在民国九年编印的《金鉴堂张氏家乘》,记者只看到荆南始祖张思聪。张思聪是岳飞的部下。因军落籍江陵。
“递传宋代张思聪公师随岳武穆由山东至湖北居江陵,自宋迄清世代相传,十四世祖汝伟公生张榜张格二公,格公生一慈一愍至康熙四年迁澧州……”
在张思聪生平中记载:其本山东青州益都县人氏,自宋高宗南渡,公征杨泰于洞庭,适师旋时岳飞有屯田议,士不愿归故里者听之,公乃留江陵至俞潭陟屺桥(今竺桥)泰山庙西居住,遂土著焉,今其处有东岳土地尚名张家庄土地……
前历宋元明至洪武十一年均定户口图籍始编八井三图十里长,张伏通洪武二十七年封公子,湘王于荆州选充湘府值班鼓议校尉无何王坐事废将前护卫调取回京拔补锦衣卫扇,守司百户吴珍名下校尉。至成化八年有名张达者,嘉靖七年张天瑞犹回祭祖……
——张思聪的后人也曾在荆州湘王府任护卫。
张家发拿出的家谱实际上证明他们是张九龄的后裔,张九龄的后裔现身岑河!
家谱并没有记载前世祖,只是把宋人张思聪当作入湖北江陵的始祖,张思聪的后人孙张旺,四世福……
江陵县沙汛三甲支大房始祖世系考表明,张榜公子张富,生子张钺,生芝奉,生张湖,生张珊。张钺名字与相同,但其祖上又不详,本人生卒年代也不详,无法与张居正的伯祖父相提并论。
我们知道张居正生于明嘉靖四年()五月初三。祖父张镇是辽王府护卫,父亲张文明是府学生员(秀才)张镇的父亲张诚还在世。
如果岑河金鉴堂张氏真与张居正有关系,也是张居正的伯祖后裔。张九龄与张居正有何联系也还无据。但岑河金鉴堂还有许多史料值得参考,其中张氏祠堂地图等很有价值。它有扬子江、木沉渊等描绘。
温馨提示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