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忽悠 http://www.ykhongye.com/yyjs/
公元年,昭烈帝刘备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发动了对东吴的这次大规模的战役—夷陵之战。这次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战役的结果以蜀汉败北,东吴胜出而结束,对后来的历史进程影响深远。图-蜀吴夷陵之战示意图夷陵之战前,公元年,驻守荆州的关羽以策应刘备北伐汉中,发动了襄樊之战,水淹曹操七军,威震华夏,结果却被东吴吕蒙截杀,荆州落于孙权之手。公元年,曹操卒,魏王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次年,刘备也称帝,国号汉。刘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打着为好兄弟关羽复仇的旗帜,率军东征东吴孙权。关于刘备为何要发动这次对东吴的战役,很多人都认为就像蜀汉打出的旗号是为关羽报仇那样,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方面,或者说是出兵的一个借口而已。真正的原因则在于,东吴孙权夺走荆州,使得蜀汉不得不考虑拓展战略空间,夺回荆州才是刘备不顾群臣反对,发动这次战役的真正目的所在。图-湖北荆州位置及周边地形魏蜀吴三方,刘备一方综合实力本就处于劣势,对任何一方都无任何优势可言,尤其是失去荆州以后,只能龟缩在蜀地,这才是最致命的。北上空间达汉中已到极致,继续北上就面临这对魏的正面对决,蜀汉显然没有准备好。相比之下,曾经长期经营的荆州之地,曾为蜀汉强有力的人才、物资输出之地,刘备在此则有很大的民意基础和世族的支持。拿下荆州,则可对长江下游的东吴形成压迫之势,将极大地拓展蜀汉的战略空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刘备率军约3万余(后来又有五奚蛮万余加入),总兵力约5万,水陆并进东出鱼复(今重庆奉节),这里当时是蜀汉和东吴的分界之处。我们都知道,长江三峡正是西起奉节县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长江三峡这段水道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地跨重庆奉节县、巫山县,湖北恩施巴东县,湖北宜昌秭归县、宜昌市,全长约公里。三峡两岸均高山林立,对峙而出,悬崖峭壁,高达一千多米。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促就了如今的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长江三峡工程。图-长江三峡在三国时期,长江三峡是中原西进巴蜀,巴蜀东出中原的必经之路,也是最便捷的通道,因此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刘备大军占据上游优势,很快就攻取了三峡峡口,然后顺流而下。东吴孙权此时压力山大,一方面刘备大军力大势强,攻势猛烈;另一方面曹魏在东面虎视眈眈,搞不好就有亡国的危险。迫于无奈的孙权,向魏国称臣,被封吴王,暂时稳住了北方的曹氏。同时,派出大军5万,由陆逊率领逆水而上,抵挡蜀汉大军的进攻。刘备大军顺利夺下巫地(今湖北恩施巴东)、秭归(今湖北宜昌秭归),势如破竹。东吴一路退却直至宜道(今湖北宜昌宜都市)、猇亭(今宜昌猇亭区)一带,转入战略防御。蜀汉和东吴大军在此僵持,谁也奈何不了谁。图-湖北宜昌宜都市俯瞰陆逊为何不在三峡和刘备展开决战而要一路后撤到猇亭呢?看看三峡的地理环境就大概知道原因了,长江三峡的环境决定双方只能进行水战,两军数量上旗鼓相当,而占据上游的刘备无疑是占据优势。沿长江逆流而上的攻入蜀地也不是没有成功的先例,但那是建立在逆流一方有绝对实力的情况下。如东汉初,大将岑彭率战舰数千艘逆流而上,平定益州公孙述。此时的东吴显然不具备这种条件,宜昌则是长江出三峡后第一个较大、地势相对开阔的地区,两边的山势也不如三峡段那么险峻,刘备方的居高优势就没有那么明显了。面对坚守不出的陆逊,刘备亲临猇亭督师使尽各种办法,骂阵啊什么的,甚至连分兵的招数都用上了,陆逊就是不接招。刘备派张南率兵围攻宜都,指望陆逊能出兵救援。因为宜都守将孙恒是孙权的侄子,要是一般的将领可能还真就分兵去救援了。陆逊毕竟是名将,就是不分兵,让刘备的目的没有达到。图-湖北省宜昌市人文地图本来打算速战速决的刘备一方,结果被动地被拖入了消耗战,主动把控战场的节奏没了。双方相峙半年多,这对深入敌方东吴境内几百公里的蜀汉一方,绝不是什么好事,士气涣散已经是预料之中,甚至连作为统帅的刘备都有些放松警惕了。为何如此说呢?因为为应对酷暑天气,他命水军上岸了,将兵营扎于密林之中,而此举的代价实在是太惨痛了。陆逊抓住时机,发起大反攻,火烧蜀军连营,前后夹击,同时水军控遏江面隔断两岸蜀军的联系。蜀军全线被打爆,近5万大军损失殆尽,将领非死即降,刘备只身逃回白帝城。图-白帝城示意图曹操一把火烧赢了官渡之战,吴蜀联盟一把火烧赢了赤壁之战,而这次的夷陵之战,蜀汉败于东吴,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因为一把大火。夷陵之战的大败,使得蜀汉元气大伤,以至于后来缺乏可用之将,蜀汉由鼎盛走向进一步的衰落。本文地图出自下方《中国历史地图集》,含多幅地图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