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营,位于秭归县水田坝乡西北部。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马营是秭归早期共产党人开展革命活动的一个地方。

年至年间,马营地区开展了秭归县声势最为浩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农民武装运动,年3月,这里成立了党支部——马营党支部,并成立了马营区苏维埃政府,是秭归县早期红色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地,年1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将马营命名为“革命苏区”。

马营从字面来看,意思就是兵马营盘之地。

但具体是怎么来的,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土地革命时期贺龙元帅曾在马营校场坝驻营驻马而得名。

另一说法,时代更久远一些。

明末清初之际,归州茅坝乡(今水田坝乡)有一个姓马的读书人,水田坝乡有许多地名与他有关或间接有关。

公元年,闯王李自成率领义军进入北京,建立大顺国,八大王张献忠率领义军占领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当时(年秋)遥皇率领从武当山学成回来的十八位师兄师弟响应李定国,李来亨的号令,在秭归揭竿而起,拉起一支反清复明的队伍,队伍最多时,达到千灶千营万人。

遥皇队伍越来越壮大,战将越来越多,就是差喝过墨水的人。他派人到处打听,听说茅坝乡有个马学士文墨蛮高,就想请他入伙。

马学士没上几天学,认不得多少字,但他爱看书,什么风水地理呀,阴阳八卦呀,大小六壬呀都看,经常胳肢窝下夹一本,放牛倦了,他就会到大树底下坐一坐,拿起书翻翻看看。由于他排行老四,人们便戏称为“马学士”。马学士为人正直,恨透官府,很愿意加入农民军。

由于马学士略通文墨、见过世面,被义军统帅遥皇看中,很快晋升为统领。遥皇委托马学士去茅坝招兵买马,打开北进兴山的通道。

马学士回到茅坝后,暗暗联络起平时与自己相好,又对官府不满的人,他们偷偷收集刀枪,操练武艺,很快拉起了队伍,成立了义军。

马学士率义军与清廷作战多年,他的故事在当地家喻户晓。

马学士为统领时,四处扎营,留下许多与他有关的地名。马学士率兵扎营处,名马营;前马营原名前营,是马学士驻兵的前营;后马营原名后营,是马学士驻兵的后营;在姜家河下游的张家垭,驻兵所扎营盘连接在一起由统领统一指挥,故名联营;杨家岭西北的练兵场地,叫教场坪。

野桑坪也与马学士有关。当年马学士率领义军在此大败清军,战后,人们就地在这里安埋了官军尸体,这些官军尸骨腐烂后,土地极肥,使这里原有的野桑树长得愈加茂盛。故而因谐音也叫“野桑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