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端字的,端,物初生之题也,端在古汉语里有开头、初始的意思。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所以端五也即初五。
《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岁时广记》亦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6月3日上午,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近万人包粽子挑战吉尼斯世界记录”活动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举行。
“洁白的糯米,象征屈原刚直不阿的品行;一颗红枣,象征屈原爱国爱民的一颗红心;有棱有角的外形,是屈原棱角分明的个性。”
挑战者年龄最大的70余岁,最小的年仅5岁。无论男女老幼,大家共同用指尖力量创造着“万众(粽)一心,共圆中国梦”的秭归精神。
包粽子吃粽子已是当代中国人过端午时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线,那么除了粽子,古人还有其他过端午的习俗吗?
端午节正值酷暑难耐之际,唐朝时宫中会依照惯例赐宴群臣,宴饮完毕,皇帝会赐臣下夏令的新扇,这些扇子扇面由太宗皇帝御笔亲题鸾、凤、蝶、龙等字。
据《唐会要》道:贞观十八年五月五日,太宗谓长孙无忌、杨师道曰:‘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今朕各遗正白扇二枚,庶动清风,以增美德。
除此以外,还会赏赐新的腰带和用五色丝线缠裹的百索粽。
将雪白的糯米连同红枣栗子包进碧绿的粽叶,绕上五色丝线细细缠裹,浸水一蒸。
这看似寻常的节庆小食却随着深深烙印在中国人血脉中的礼俗一并传承了下来,千年前在宫禁中四溢的粽香如今依旧在端午静静绽放。
前朝宴饮作乐以庆端午,后宫嫔御也有自己的热闹。
宫中每到端午节,便开始玩一种叫射粉团的游戏。宫人们捏出好看的粉团子,放在粉团角黍饤盘中,以小弓射之,射中的人就可以一饱口福。
后来渐渐传到民间,在平民间流传开来。
端午节这天,民间的百姓们会吃粽子,喝菖蒲酒,采艾草悬挂于门上,巧手妇人还会用五色丝线编织长命缕,系在儿童的手腕上,或者挂于蚊帐、摇篮上。
同时,还会在家中张贴以蛇、蝎、蟾蜍、壁虎等五毒为主的图案,插石榴花于帐上,以求驱除瘟病,百毒不侵。
而端午节浴兰汤的习俗,早在西汉末礼学家戴德著作《大戴礼记》便有记载。
这儿的兰指的并非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制成香料,煎水沐浴可以驱虫辟邪。《荆楚岁时记》提及: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屈原所著《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华彩衣兮若英之句。
《五杂俎》写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沐浴的用料上,用菖蒲、艾草等取代了佩兰。
民间向来认为,端午日午时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
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如今的我们依然过着端午节,这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今人对祖先习俗的尊重,但我们不能仅止步于此。
昨日,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在宜昌秭归正式拉开帷幕,以“我们的端午世界的节日”为主题,以美食文化和非遗文化传承展示体验为主要内容,在举办开幕式暨礼拜屈原仪式、龙舟赛、骚坛诗会等常规性传统文化活动的同时,创新开展“包粽子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非遗文化进景区和进社区等系列活动,让非遗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也让更多游客品端午传统、赏端午习俗、享端午文化。
了解端午节的点点滴滴,了解端午节习俗背后的故事。屈原昭君故里,世界水电名城,中国宜昌欢迎您的到来,期待与您一起享受传统节日,传承中国文化。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本文主笔
闲云美术设计
三娃
本平台发布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音等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因非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原作者或编辑认为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联系通知我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