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国土资源交易、国有产权交易、不动产交易和登记……在宜昌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每天都有各种类型的交易形式有序开展。在这里,没有堆积如山的投标文书,没有熙熙攘攘的开标现场,没有长时间的焦灼等待,曾经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门前“车满为患”、开标区人声嘈杂的“忙乱”景象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不见面开标大厅等信息化设施,功能区划明确,交易秩序井然,“面对面”变成“键对键”“网上办”。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市场,是全市“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突出公共服务职能定位,大力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一体化建设,建立起全市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分行业部署实施“不见面”开标系统,实现了交易不见面,网上全公开,打造了公开透明、阳光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构建公共资源阳光交易一体化平台
“以前投个标,要来回跑好几次,投标成本很高。现在只要到交易平台系统报名,免费下载招标文件,网上投标,然后在规定时间内参加网上开标会,最后在网上查看招标结果就行了,基本上不用来回跑就能办完所有事,现在投标真是太方便了。”李红涛是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有限公司从事招投标工作的负责人,对于市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平台投入使用后的变化,感触颇深。
近两年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持续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按照“一张网”要求,加快完善交易系统建设,强化平台功能,提高公共资源配置质量和效率,在全省率先整合集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国土资源交易等于一体的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平台。同时,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还推进“市县一体化”交易平台建设,市级中心及13个分中心的交易项目已全部纳入一体化平台运行。
“大力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一体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公共资源交易阳光透明、高效安全运行,从而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党组书记、主任赵小谊表示,在新的形势下,公共资源交易活动越来越多,全市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信息平台的建设既能整合资源、规范运行,又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从源头上遏制腐败行为,切实构建了公平、公正、公开的一体化阳光交易平台。
“过去投标都是小心翼翼,生怕做标书出错、打印装订缺页、去迟了没处停车。随着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前的烦心事再也没有了,公司一年光标书打印、交通费用就省下几万元。虽然全过程‘不见面’,但‘更阳光’。”一位投标企业负责人说道。
为打造公共资源阳光交易平台,3月底,市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分析平台正式上线运行。“通过大数据的采集、开发和应用可优化交易服务和监督管理,加强风险防控,提高质量效益。”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陈光介绍,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采用大数据手段对全过程留痕的海量招投标历史数据分类进行量化分析研判,实施专业化技术处理,打造“数据铁笼”,防止人为因素干扰,从中挖掘出围标串标者的投标历史痕迹,找准项目的痛点和风险点,帮助监管部门挖出背后交易隐情,为有效遏制围标串标,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
一窗受理并行办理
不动产交易和登记实现一网通办
“过去办理水表、电表、天然气过户业务,要先到不动产登记窗口办完房产过户,再逐一到水电窗口,环节多、流程繁、耗时长。如今可以一表申请、一窗受理、同时办理,这些服务真是太暖心了。”前不久刚办理完金蓝花园小区二手房过户的罗先生兴奋地说。
如此贴心细致的便民服务,是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目标,持续深化“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优化政务服务环境的新举措。
自去年10月以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推行二手房转移登记和水电气过户联动办理,购房人完成合同网签备案后,一键申请存量房转移登记和水电气过户,系统自动将信息同步推送至税务部门和水电气等企业,实现了房屋和水电气同步过户,同步过户比例不断提升。
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不动产交易和登记所所长余勤介绍,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围绕主责主业,全面推动部门信息共享,破除数据壁垒,建设“互联网+不动产交易登记”服务体系,让不动产交易登记服务延伸到“云端”。
不动产交易登记关联的事项种类多、政策性强。为此,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将公共资源交易、不动产交易和登记业务进行职能整合,在全省率先开办不动产“e登记”服务大厅,囊括商品房网签备案、预告登记网上办理、商品房转移登记网上申请等22项业务的全程网办和自助办理,解决了个人、开发企业、测绘机构、中介机构四大服务主体在不动产登记方面的堵点、难点问题。
同时,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还积极对接全省统一受理平台,上线项服务事项,鄂汇办APP点亮事项22项,将网上服务大厅延伸至楼盘、中介以及“寻常百姓家”,城区已有86家开发企业和家房产中介机构使用。开展“全城通办”服务,在城区各区设置便民服务点和便民服务窗口,方便群众就近办。截至4月底,全市已累计办理商品房网签备案套,办理存量房网签套,受理商品房预售资金使用申请约笔。
科技赋能全流程电子交易
公共资源“云上”交易成常态
“方便、高效,也更公开透明。”宜昌三峡机场新建航站楼(T2航站楼)及国际航站楼室内精装修工程施工项目远程异地评标结束后,中标单位的相关负责人点赞道。
此次交易采用全流程电子招标投标形式,从项目登记、招标公告发布到进场登记预约、文件下载等环节全部在线上完成。开标现场仅有采购人代表、监督人员和代理机构工作人员在场,项目几分钟就顺利完成开标,不仅提高了开标效率,也有效降低投标企业成本。
“通过‘不见面开标’交易平台,交易主体可随时随地在线观看项目开标全过程,集中在线解密投标文件,有效减少投标人与采购人、评审专家的现场接触,有效杜绝了暗箱操作和人为干扰,确保交易在阳光下进行。”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共资源交易所所长李刚说道。
“整个交易过程都有摄像头全方位监控,拉关系搞幕后交易不灵了,全靠标书说话,我们不用担心竞争者搞小动作。”这是不少参与过招投标企业的共识和感叹。
去年3月,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与江苏省、苏州、南通、湖州4地交易中心完成全国首个跨省“五地连线”远程异地评标后,乘势开启常态化模式,加快推行“不见面”交易。
同时,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一步深化了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开发推出双信封交通项目通用范本,打通全流程电子化“最后一米”,在全省率先实施“认证智能化、投标网络化、开标虚拟化、评标远程化”新模式,实现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土挂牌交易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率%,相关事项“全程网办”。年为交易主体及监管部门提供不见面服务14万项次,每年减少交易主体往返跑路12万次,节约交易成本多万元。
“依靠科技支撑,我市公共资源领域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国土资源、产权交易全过程网络化、规范化。”李刚介绍,今年以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已完成各类公共资源交易项目个,成交金额58.14亿元。(记者郑璐通讯员季浩)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1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