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宜昌的时候已经是深夜十一点钟,街上几乎没有行人,星光被云朵遮得严严实实的。宜昌这座城市虽则看起来有点大,却也还是像个孩子一样,在深夜里做着紫星星的梦。到达宾馆,刚进门,就看见一只蟑螂,不是很大,不甚吓人,只是静静地躲在椅子下面。我心想:这家馆驿装修得还算不错,怎么卫生偏偏令人咋舌?看了看桌椅与卫生间,都很干净,没理由此处会出现一只小小的蟑螂,带着这样的疑惑与明天要造访屈原故里的期待,就这样睡下了。
天还没亮,看了一眼表,凌晨四点半,不知何故白头鹎独独在我窗前鸣叫着,像极了清晨叫我起床的母亲。这声音没有一点聒噪感像一首歌的尾韵一样缓缓进入你的耳朵,柔柔的、痒痒的。想起父亲说,你所念的已故之人一定会念着你,只不过他的到来方式会有所不同,有时会是一只蜘蛛,有时会是一只瓢虫,有时会是一只静落在窗口的蝴蝶。那么昨晚的蟑螂和今日凌晨的白头鹎,应当都是屈大夫对我的欢迎吧!架不住屈大夫如此殷勤的招待,我终究在六点起来了。出得门来,天灰蒙蒙的,空气也十分潮湿,还没走几步路,空气中的水蒸气就开始在皮肤上凝结起来。这样的天气的确很适合祭奠。
我搭乘七点的车前往屈原的故乡——秭归,在路上思考着秭归这个名字竟也有了一些联想:秭归是不是也可以写作子归?子是屈子,归即归来,这里的人们许是都在盼望着屈子归来。就这样遐想着,偶尔看看窗外的风景,那些山、这条江也曾出现在屈大夫的眼里,它们对于他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过了长江大桥,远远地可以望见三峡大坝,云雾在大坝上环绕、徘徊,整个江面上都浮着一层薄似轻纱的游云,一江的云水,这分明就是生活在梦里,难怪屈大夫的诗带着那样浓重的神话色彩又不失梦幻。快到秭归县时,路中间忽然出现一只不知名的鹊,在黄线的狭窄空间里跳跃,我知道那是屈大夫出门十里前来迎接我,如此大礼让我受宠若惊,却也暗自窃喜。到了秭归,刚下车便看见许多人往江边走,有的人带着朋友勾肩搭背地前往,有一家三口爸爸抱着小女儿妈妈则紧随一旁,有情侣二人打着伞牵着手前去。如此热闹的景象,我也想去看看,还没到江边就听见江边传来一阵喧哗,走近了便看到人山人海将江边的路堵了个水泄不通。我挣扎着往前走,来到江边看见一条条龙舟已经在江上准备就绪,这些人应该都是来看赛龙舟的。驻足了一会儿我便离开前往屈原故里。
故里不见人,但闻屈子魂
屈原故里是一个景点,还没进门就可以在广场上看到“屈原故里”四个大字。入口前有一个城楼,楼门上三个大字“景贤门”,这三个字当真对得起入口,大家慕屈子之名前来,当然是为了景仰这位千古之贤。过了景贤门就进入了屈原故里的景区,原以为会有一个巨大的雕像带着喷泉在门前装腔作势,却不想进得门来又是一片广场,广场边上是屈原的《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伴随着游人的读诗之声继续向前走,我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地方塑造了屈原这样的诗人。
从观景台眺望远方,除了烟波浩渺的长江便是雄伟的三峡大坝。屈原或许曾在这里驻足远眺,但见水天一色,横无际涯,他赞叹楚国的大好河山,赞叹家乡的遗世美景,这里不仅是他的故乡更是通往神界的道路。或许在云雾封城时他在这长江边上听到了云中君的思念之歌,看到了湘君与湘夫人悲戚的叙别,觉到了少司命博爱生命的柔情,嗅到了东皇太一的威严。这千里烟波之上是可以做许多美梦的,那些梦在云雾的缭绕下,在江水的诉说中越发的真实,有谁会愿意醒来呢?
沿江而行,来到屈原广场,这是一片极宽阔的场地,可是这里没有屈原像。我有些失望,又有些疑惑:既然这里称为屈原广场为何会没有屈原像?在广场来回走了几圈,这里更像是一个祭场,一个三闾大夫专用的祭场。他曾为楚国的百姓主持宗庙祭祀,如今家乡的父老希望他能回来再次为楚国,为这片云水之峡祈福。或许就在今日,在这端阳节里,他魂归故里为秭归的百姓再次吟唱《九歌》与《招魂》。进入屈原祠,两旁的兰草在等待着那位高洁之士,我依然没有看到屈原的雕像,却感受到了屈子的魂魄,那自命不凡的魂魄从墙壁上的《天问》穿透而来,从古人遗留的纪念屈原的诗歌中穿透而来。
终于,在最后一所殿堂里,我瞻仰到了屈原,正如《离骚》中所描述的那样“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这便是屈子了。他的面前是一盆盆的兰草,他的居室干净整洁又异常安静。我以周礼拜了拜便离开了。刚迈出步,天空便下起了蒙蒙细雨,这到底是天的泪水还是屈原的不甘呢?只能去他的墓前问一问了。屈原祠旁是屈原墓,这位身投汨罗江的第一诗人沉睡在这里吗?或许是吧!在墓前,我庄重地拜了拜,一来是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尊重,二来是对他孤高品格的认可,三来是希望他可以看一看眼前的盛世中国,繁荣秭归,正是他生前所期盼的美政之世。饶着屈原墓走了一周,转过身来,我看见他的墓碑上有一道长长的雨痕,从碑顶一直到地面,仿佛一缕泪痕,这是屈子的眼泪吧,他一定是看到了今日的秭归,看到了在这太平盛世里人们依然在怀念他,看到了他一直期望的社会。那么这泪水,一定是感动的泪水,是喜极而泣的自然流落。
关于那些故事
从屈原祠出来再往上走就是屈原故里的牌坊,虽说一个牌坊立在山上的意义不大,但来都来了还是去看看的好。路上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花,偶尔还会嗅到一些不知名的草与花的馨香气息。雅致的景一定要配上些诗句才显得有人与自然的融合感,这些诗句当然是来自屈原,大多数出自《离骚》剩下的有《九章》的也有《九歌》的。随着这些诗句一路走来,不觉间视野愈发开阔,抬头望去除了轻轻摇曳的树木就是略带愁容的天空,我对树是没什么研究的,但眼前这棵树应当是橘树,因为这里是橘颂广场,在这里不吟一两句岂不可惜?我艰难地从记忆里找出那两句“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后面的诗句委实是忘了,带着几分惭愧继续游山。没多久,便看见那屈原故里的牌坊。它形单影只地矗立在那里,有点孤独的味道,游人们偶尔同它拍张照片,它默不作声,没有人去思考为什么是郭沫若题的字,也没有人去思考这个牌坊在这里意味着什么。它的孤独就像屈原的孤独,没有人懂得屈原为何那么在意自己的冠帽与衣装,没有人去思考他为什么偏偏在端阳日身投汨罗。我看着这个牌坊恍惚间屈大夫从牌坊的那边走来,他神采奕奕,穿着一袭白衣,身上的佩环叮铃作响,细长的娥眉蕴藏着他温雅的气质。屈子站在这里望着,沿着江水望去,浩浩汤汤的长江上点缀着一两艘船只,他也将乘舟而去,去向那梦中的地方——郢都。
就这样想象着,我听见山下的江面上传来一阵急促的鼓声,循声望去,原来是赛龙舟,看着他们争先恐后的样子我脑海里想到的是关于赛龙舟的故事,是那一年波涛翻涌的长江,是幺姑站在船头大呼:“我哥回呦!我哥回呦!”
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都很伤心,在秭归乐平县里一个女子站在屈府门口向巷口望去,她在期盼,在等待,等待一个人的归来。她是屈原的妹妹,人们称她屈幺姑,听闻哥哥身投汨罗江之后她一直不肯相信,郢都已被攻陷,哥哥没有地方可去一定会回家来,所以她日夜在门口等待着。丈夫看着她这般模样很是心疼,想让她接受这现实却又无从下口,只好悉心地照顾她。五月十四的晚上,天空中雷声隐隐,屈府门前的灯在雨雾里显得朦朦胧胧的,屈幺姑坐在椅子上依旧向巷口望着,这样熬终究是很累人的,恍惚间她看见一个修长的白色身影出现在巷口,一步一步地走向她走来,向她靠近,她太熟悉这个人了,这就是她的哥哥屈原。幺姑看着他瘦弱的身形轻轻摩挲着他的脸,不觉间两行热泪从幺姑眼眶流出,她颤颤巍巍地说:“哥哥,哥哥,你终于回来了。”屈原点点头:“我回来了,幺姑。”
“他们都说你投江了,我不信,你不可能……”
没等她说完,屈原打断她道:“他们说的没错,我这次来就为了看你一眼。不要挂念我,要好好活下去,替我看楚国复兴的那一天。”刚说完,幺姑便把头埋在哥哥身上哭了起来。屈原轻轻扶起她,揩去她的眼泪:“明天你到江边去送送我吧。”屈幺姑哭着点点头,抬起头来再看,眼前只剩下雨后的浓雾。她声嘶力竭地喊着哥哥,一下从睡梦中醒来,这才发现自己正坐在家门前,可刚刚的一切又那么真实。
第二天清早,屈幺姑带着菜肴与水酒来到江边等待着,她相信自己的哥哥一定会遵守诺言。清晨的秭归,浓雾笼罩着整个城市,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天空落起小雨给这层朦胧又加上了一些悲伤的味道。幺姑在江边逆着水流望去,她不知道哥哥什么时候回来所以只能眼巴巴地望着,生怕自己一晃眼就错过了。不知何故今天的水流十分湍急,秭归的渔民们站在岸边望着水叹道:“今天这个水势,看来是很难下江捕鱼了,本来天气就不好江流又这么湍急,唉!”就在叹息间一位渔民指着远处向众人说到:“你们看,那边有一只很大的鱼正在慢慢游过来。”
“什么鱼,那是个人。”
“人有逆着水流漂浮的吗?”
幺姑听见他们的谈话赶忙过来看,泥泞的道路十分湿滑,幺姑险些摔倒,她迎着那条鱼走过去一步一步艰难地在雨里跑着,渔民们很担心她,都追着她劝说:“幺姑,别看了,那不是条船,不是屈大夫。”幺姑不顾他人劝阻继续往前走着,她看得越来越清楚,那就是哥哥屈原,他漂浮在水面上,衣冠庄重、表情平和、双目紧闭。幺姑站在岸边大声地喊着:“哥哥,哥哥,我是幺姑,你醒醒,醒醒,咱们到家了。”尽管他漂浮的很慢但是幺姑还是在岸边不停地追逐着,她生怕离远了哥哥听不到自己的呼唤。周围的渔民们这也才看清了,那水上漂浮的正是屈大夫,他身体的下方是一只巨大的鲟鱼,这鲟鱼身体银白不时发出一声声悲咽,它载着屈原的身体逆流而上,终于来到了秭归。一些水性好的渔民立马跳下水想要把屈原的身体带回岸上,可是无论他们怎么努力地游就是靠近不了,明明就在眼前却怎么也靠近不了。眼看着屈原的身体越漂越远,幺姑急了,她在岸边不停地喊:“哥哥,哥哥,到家了,你停下来吧!”可那鲟鱼却并没有停下,它载着屈原继续逆流而上。幺姑让一个渔民载着自己去追赶,周围的渔民们看见了也赶忙下到江中去追赶。
幺姑站在船头任凭长江飞浪的拍打,她大声地喊着:“我哥回呦!我哥回呦!”那一声声呼喊在山间回荡,在西陵峡中徘徊。那些渔民们争先恐后地上了船卖力地划着,追赶着,大声地呼喊着:“屈大夫,回家了!”雨滴从天空坠落到他们的头发上,汗水与雨水混合在一起急匆匆地顺着脸颊落了下来,眼前的雨雾越来越浓了,人们只能听见那鲟鱼一声声地悲咽越来越远,却再也看不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的屈大夫。幺姑悲痛极了,她在船头大哭起来,将准备好的水酒与菜肴抛洒在空中任其坠落,江中的鱼儿围着那些食物,其中有一只鱼儿游到幺姑的船前,它开口了:“幺姑请回吧!哥哥收到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看着人们赛龙舟时争先恐后的样子眼前浮现的是当年人们追逐屈原的场景,如果屈大夫看到今日的人们如此欢愉,一定十分欣慰。
悼屈原,学一世之高洁
从赛龙舟的看台上出来,其余的一些地方大多是一些从其他地方迁移过来的古建筑,都是一些未曾听过的人的故居。凤凰山的山顶是一座道观又像是庙,称之为庙是因为它名为江渎庙,称之为道观是里面供奉的都是道教的神仙。匆匆看完这些,我便出了屈原故里。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人们普遍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于是端午节快乐变成了端午节安康,屈大夫如果知道了怕是也会疑惑几分。人们对屈原的认识都是从媒体上,称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因为听闻郢都被攻陷,屈原怒投汨罗江,其爱国之心苍天可鉴。我是十分喜欢屈原的,甚至有点把他当偶像的味道,我喜爱屈原不是因为他是中国第一诗人,也不是因为他爱国爱得轰轰烈烈,而是因为他天生的高洁。
从初中学习《离骚》时,除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这两句诗展现了一个衣冠楚楚的屈原,一个内心与外表同样洁白的屈原,他这被放逐的一生都拜那些小人所赐,可无论遭受怎样的不公,他从未想过与这些人同流合污。有人说屈原写诗多是牢骚,写自己命运如何悲惨,写小人如何巧言令色,其实不然,屈原诸多的诗歌里更多的是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是他对自己品行与品格的明示。屈原投江死是因为自己没得到重用抑郁而死吗?是因为楚国无望他悲愤而死吗?是因为自己的才华无地放矢失落而死嘛?不,都不是。在屈原心里,郢都是一片圣土,他不希望有任何人践踏,可是当秦国的铁蹄碾碎这片圣土时,屈原心中那份圣洁便这样被烧的干干净净。
世人都称赞其爱国爱民,吾独赏其君子之高洁,赞其雅士之贵气。
说来也是奇怪,端午节祭拜屈原之后,房间里再也没有蟑螂出现过,窗外的那只白头鹎也不晓得飞向了哪里。我想,屈子对我这番祭拜还是略有认可的吧!
与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