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3日,改革开放后的第十四个年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中国人民效仿祖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决定兴建三峡大坝。
年12月14日,三峡大坝正式开工。
在此之前,周边各个村落已经完成了第一波人口迁徙工作。
为了保证迁徙百姓的生活质量,国家共为一百一十三万移民拿出了.7亿元的补贴安置费。要知道,那时可是出一个万元户都恨不得十里八乡奔走相告的九十年代啊!一个个热闹喧嚣的村子陷入人去楼空的寂静和荒凉。这些曾经人声鼎沸的地方,马上就要被滚滚江水淹没,唯独张秉爱一家,在这个过程中绽放着自己的柔韧和坚守!
只见一个女人抱着腿,盘坐在水光潋滟的江边,与漫天星辰诉说着她的苦难和忧伤。
江水东流不复返,几家欢喜几家愁?
张秉爱在长江边坚守了十九年。她的人生是苦的,她从来都是被生活推着,硬着头皮往前走。光鲜亮丽与她的生命绝缘,这个满身泥泞,土坷垃里刨食儿的女人,一生没用过化妆品,唯一的美容方式便是掬起一捧江水洗个脸。
这个命途多舛的女人是何来历?全村搬迁为何只有她家不走?
她为何偏要做个钉子户?一切还得从她嫁到江边,开始说起。
棒打鸳鸯、媒妁之言张秉爱原本不是桂林村的人,她来自更偏僻的山上。
往好了说,张秉爱和王昭君、屈原都是同乡——都出自湖北省秭归县;往坏了说,她是个没读过书的、土生土长的山沟沟人。
她山花般绚烂的青春时光短促到堪比彗星,还没来得及领略八千里路云和月和世间的风情万种,便戛然而止。
那五颜六色的青春化为了苍白枯燥、了无生机的灰色记忆。记忆中,唯一鲜艳的红,是她自己相中的如意郎君。她一见他就笑,可这刚刚萌芽的少女心和脆弱悸动,在父母的棒打鸳鸯下,变成了一碰就碎、可望而不可即的镜花雪月。
她无法抗拒命运;她无可奈何地离开了心心念念的情郎;
她变得沉默寡言,在满腔苦水中,嫁给了桂林村的瘸子熊云建。
如果说与情郎不能长相厮守是有缘无分;那么她出嫁后的生活,活着仿佛已经用尽了她全部力气。她打小生活在经济闭塞、人丁稀少的山上,为此一家人纷纷觉得女儿只有嫁到山下靠近长江的村子才是正经。那里经济发达,那里要啥有啥……为此,她们家不惜将女儿嫁给了一个陌生人。即使,张秉爱不喜欢熊云建。
生儿育女、当爹当妈张秉爱想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张秉爱不想被左邻右舍看笑话……
这是每一个初来乍到的新媳妇,常见的想法;张秉爱是厚道的,虽然她和熊云建的结合没有感情基础,但她还是为他生儿育女。
这就是张秉爱,咬着牙、跺着脚,扛着一双新添的儿女和残疾丈夫,拖拽着这个家努力前行。
熊云建腿脚不好,不能下地干活儿,所以一切重体力劳动都落在了这个瘦弱的女人身上。白天,她在田里如耕牛般呼哧呼哧地拼命犁地;夜晚,她在昏黄的灯光下,小心翼翼地为儿女缝缝补补。家里的活儿就没干完过,好在山上的娘家人,偶尔也会下来帮忙。
在她看来,因修建三峡而全村易地搬迁这件事与他们家无关。
如果随着同村人搬迁到更远的地方,丈夫丧失劳动能力不能耕种,到时候娘家人又来不了,她自己既要照顾儿女,还要趁着各个节气搞定对应的农活儿……这样的生活压力谁也扛不住,一旦出了岔子,地里没了收成,全家人一年的吃穿用度从何而来?
而且,她作为一个没文化的读书人,已经用尽了自己的全部方式,废了吃奶的劲儿才把邻里之间的关系维护到相当和谐——但凡有点儿大事小情,邻里之间都能搭把手。一旦搬迁,不仅盖房子对她一介女流来说是个麻烦事儿,而且生活中的孤立无援,家里三口人需要照顾,她还得种地挣钱,饶是三头六臂、二十四小时不眠不休,也不一定搞得掂。所以,她得出了一个结论:别人家搬得,唯独她家搬不得。
可时日愈久,周边越来越荒凉,人也越来越少。甚至连村里的学校都随之搬走。她家既要面对断水断电的窘境,还得看着孩子们为了读书天不亮就出门——没办法,新校址离桂林村实在太远。
这对于生为人母的她来说,实在心如刀割。
生活看不到头,也看不到希望,熊云建是个十分沉闷的男人,平日更多的是对着蓝天一口一口地抽着闷烟。而张秉爱恨不得不眠不休地忙碌在田间地头。
溶溶夜色下,她站在空旷的田野上,内心是安定的、平静的。这里没有逼迫她的父母;没有瘸了腿不会关心自己的丈夫;没有一切烦恼和忧愁,只有万籁俱寂下的蛙叫和蝉鸣,只有夜色中的月涌江流。
自己仿佛融入了这片天地。那更不能搬家了。
无可奈何、麻木坚守张秉爱两口子不是不想走,是真的没有招儿。
作为一家之主的男人丧失劳动能力,重担全在一个女人身上,他们家的本质问题不是搬不搬迁,而是一个家庭丧失了社会生存能力后,应该如何自处。早早搬迁的同村人,很多已经在城里扎根立足开始了新的生活,其中一部分村民拿着国家给的补贴款,如火如荼地做起了生意,拿上了大哥大,开上了小轿车,拥抱着崭新的人生。而张秉爱一家,说止步不前都是抬举她们。
多年来,她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也想给到孩子好的生活,她费尽心力地在田间耕种,弄得满手都是茧子。而随着邻居一个个离开,她舍不得邻居们的田地陷入荒废,所以更是不分昼夜地辛勤劳作。
年,长江边一间随时要塌跨的坯房升起了阵阵炊烟,张秉爱一家顽强地坚守在这里。
一晃,很多年过去了;一晃,仿佛就是昨天。
她的鬓角已经渗出了象征着衰老的银白色,曾经她牙牙学语的女儿,如今就要考高中了。
孩子们从来没有抱怨过读书太远,也没有嫌弃过家里条件不好。但张秉爱总是容易看着孩子陷入激动,她埋怨自己,是自己毫无能力,才让孩子过着这么苦的生活。
多年来,村里始终没有放弃他们,隔三差五便登门拜访。他们已经与这个女人谈了无数次,可任是绞尽脑汁,嘴唇磨破,也始终无法说服她。好像对张秉爱来说,这种倔强是她生存的意义,是她存在下去的价值。旁人真的无法理解,如果真为孩子好,那为何不搬家,不接受改变,哪怕结果很糟糕,但会比现在更糟糕吗?进城务工真的就比田间种地挣得少吗?一切总好过让两个孩子数年如一日地起早贪黑、跋山涉水去上学吧!可无论村里说什么,张秉爱就是不搬。
眼看着滔滔江水已经蔓延到离他们的房子很近的地方了,好心的村干部,实在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家的房子被水淹没。
他的语气渐渐硬了起来:“你不同意搬是吧?那你就往后撤,撤到村里指定的地方去!但我再次知会你,如果不搬迁,只是选择后撤,搬迁费可就没有了。”
张秉爱理都没理,张口就说那地方距离我的菜地太远,不通水不通电……有水有电我就去。”
面对这个女人,村干部也实在头皮发麻,明明是为了他家好,却搞得好像要害他家一样。为了尽快让他们一家搬离江边,村干部马不停蹄地为张秉爱在一块高处的空地,搞定了宅基地。
而当张秉爱夫妇来到这片高地时,他们面露苦涩,彼此对望着,大眼瞪小眼。
张秉爱自己一个女人,怎么在这里盖房子?
这里也没有路啊,纯粹是小山坡上的一片杂草横生、怪石嶙峋的空地。
张秉爱找到村干部,问他能否换一块地方?
村干部对大坝周围的规划心如明镜,他知道只有当下划给张秉爱家的地,不会受到大坝修建的影响,而其他地方都不保准。万一将来还得挪第二次,那对这个脆弱的家庭伤害更大。他摇摇头,对张秉爱说道:“没地方给你们换了,村里的好地方不是已经被水淹没,便是将要被水淹没,只有那里,未来涉及不到……我想办法给你们每个月申请一些补贴吧,你看行不行?”商量来商量去,始终没商量出个结论,但路还得向前走,张秉爱得种地啊,她一天不种地,家里便一天没有收入,于是她赶忙让村里先给她协调耕地。未来的几天,张秉爱时常陷入沉思,旁人觉得他们家把日子过得如同儿戏,熊云建腿脚不好,如何为新房子修地基?
全靠张秉爱自己?那房子修好得猴年马月?
没修好之前,一家人席地而卧,以天为被,以地为床?
那还不如沿着长江溯流而上,绕道神农架找亲戚。
一地鸡毛、令人唏嘘张秉爱能吃苦是实情,爱孩子也是实情;但她内心封闭,没有主见,也是实情。
她死死抱住过去的生存方式——种地,向社会换取微薄的经济来源。
如果能置换时空,手机前的你,愿意做她的子女吗?
这是一个很扎心的话题,但这确确实实,就是她们一家的人生。
身为旁观者,我们可以理解她的封闭和坚持,但理解不代表支持和赞同,她的下一代,明明可以有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最后的最后,张秉爱确实没有在山坡上盖房子的能力,而村里又为她家再次拨款。她拿着这笔钱,在临近的高速公路旁买了一个窝棚,带着全家四口,住进了窝棚里面。
多年来,她家的日子一地鸡毛,不得不说,为人父母的她和熊云建有着很大责任。
可谁又能对张秉爱负责呢?
她自幼没有读过书,没有文化,家里还强行干涉她的婚姻,强行为她组建家庭,把好端端的一个女儿变成了只知倔强、内心封闭的行尸走肉。
张秉爱的父母不爱这个闺女吗?
如果不爱,为什么会把她养这么大,给她一粥一饭?还在农忙时节帮她种地?
可如果爱,又为什么把女儿搞成这种状态?
这是一个轮回。
张秉爱的一双儿女性格都比较内向,沉默寡言,不爱说话,儿子高考落榜后到新疆参军;后来,女儿也嫁了人,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他们的性格和多年来所过的生活有没有关系?
孩子们长途跋涉为了上学的时候,有没有其他同学对他们指指点点?
孩子们会不会思考,父母的所作所为有何意义?
他们又会得出什么结论?
张秉爱故土难迁的背后,更深层次的是——到底什么是爱?什么又是以爱之名的伤害?
这两个问题很难回答,但人不可能踏入两条相同的河流。人生一旦做了选择,便再也回不去了,无论选择是自己所做,还是父母所做。所谓命运,抛开封建迷信,更多的是指发生在自己和家人身边的很多无可奈何,以及受限于个人和家人的文化局限性、认知局限性,所做出的看似利益最大化,却又十分不合理的选择。
张秉爱是心疼自己的孩子的。只是她的倔强中多少沾点儿糊涂,她没有和命运抗争的能力,不敢接受新鲜事物,缺乏到陌生地方从头开始的勇气,宁可固守着老一辈儿传统的生活方式,用这种把自己保护起来,来满足自己作为女人最后的安全感……
还好,张秉爱不是个懦夫;
还好,她的孩子总算继承了她的吃苦耐劳和坚韧顽强。
至于那十几年如一日的一地鸡毛,和所谓坚守,就让它们在这家人的离合悲欢中随风而逝吧!往后的日子,希望他们家出现更多的笑脸,毕竟曾经太苦了。
让我们把视角调大,从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中,转移到造福人类的宏大叙事。
三峡大坝自年正式开始土方挖掘,到年蓄水发电,再到年彻底竣工,整个工程共投入资金.73亿元。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大坝在过去二十多年来不仅为长江沿岸的防汛、水运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还为长江中上游一代的城市,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大坝总库容量达三百九十三亿立方米,完全经得起超级洪灾的侵袭。
而从环保角度上,整个大坝的发电能力达到万千瓦,占据世界第一。
故土难离,是人类历史上永恒的主题。但故土难离的背后,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由曾有人作出牺牲。时代的一根翎羽,落在个人头上便是晴天霹雳,那些满身泥泞的人,抛家舍业的迁徙,我们身为后辈,永远感动着,并感谢着!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6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