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船营区第二小学的老师在教室内给学生上课。王明铭摄/光明图片
湖北秭归县实验小学学生有序进入校园。聂爽摄/光明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基础教育覆盖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四个学段。基础教育办得好不好关系到千家万户,也关系到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根基。因此,千方百计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更加全面、更加细化、更加复杂的教育需求始终是我国基础教育政策的主旋律。集团化办学作为一种旨在提升教育质量的新办学方式,作为政府推动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从年以来逐渐升温,不仅在上海、杭州、深圳、北京、广州等“择校热”问题较为突出的大城市,在成都、西安、长沙、重庆等中等规模城市,甚至是在适龄人口和学校较为密集的县域内都在开展探索和尝试,悄然促动基础教育整体供给模式的变革。虽然集团化办学拉动基础教育供给转型升级,但作为新办学方式,其还面临着诸多挑战,还需要深耕细作。
1.集团化办学面临的挑战
一是优质教育资源应避免被“稀释”。
集团化办学主要是利用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集团内各校的办学质量,从而整体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然而,教育集团组建后,尤其是“名校”牵引下的教育集团,侧重优质教育资源的横向共享,即通过名校派出管理层和教师、联合教研等方式帮助成员校整体提升教育质量,先“输血”而后实现“造血”。虽然成员校的教师和行政干部可能会部分调整到总校,但总体上总校的教师队伍更多是一种输出的状态。集团成员校数越多,总校面临的输出压力也越大。另一方面,名校自身也面临不断发展的需要和压力,在带动集团优质发展的过程中,仅有“输血”而无“造血”或“造血”能力跟不上,势必会出现总校优质教育资源“稀释”现象。理想的集团化办学不应成为一种“零和博弈”,而应在集团总校与成员校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双赢。这种双赢状态的达成必须要恰当处理好名校资源共享与名校自身发展的关系,避免“削峰填谷”、平均主义的做法,避免“名校”等优质教育资源被“稀释”。这是教育集团化办学过程中首先需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