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数字鸿沟的不仅是冰冷的技术,还有不近人情的公共服务。
近日,有网友视频爆料,湖北省广水市的一位94岁的老奶奶行动不便,为了在银行激活社保卡,被人抬到设备前进行人脸识别。视频中,老奶奶被抱起,佝偻着身体,膝盖弯曲,十分吃力的样子,看着让人心酸。此事在网上引发了舆论热议,暴露了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设备,在生活中遭遇到的困境。
无独有偶,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一位老人冒雨前往社区缴纳医保,窗口却拒收现金,现场工作人员称:“要么告诉亲戚,要么手机支付。”老人显得非常无助,再三恳求无人理会。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工作人员上门为老人办理了医保。但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稍微回顾一下计算机和网络普及的历史。
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它是一个庞然大物,美国国防部用它来进行弹道计算。此后二十多年,计算机主要用于军事、气象和大型企业,寻常人根本不知计算机为何物。直到年,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发明后,计算机才开始进入普通家庭。
年代计算机最早被引入中国,从学习机到、SX、DX、、,虽然当时电脑的配置现在看来非常简单,但对一般家庭来说价格却不菲。以DX机型为例,年价格在元左右,而当时全国职工平均月工资也只有多元。年,微软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中文版Windows95操作系统,电脑操作的难度下降了,但动辄上万元的价格,普通老百姓基本上买不起。
那时,家用电脑都用来做什么?
据当时报道,私人消费电脑,一类是为孩子教育,一类是玩电脑游戏,还有一类是因工作需要。第一类消费者数量最多,而学习电脑主要是学习编程。
计算机真正走向大众,是在互联网技术兴起以后。年,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万维网,开启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全新时代。二十多年的PC互联网时代,门户、搜索、购物、支付、社交占据了人们网上冲浪。年,苹果CEO乔布斯发布了第一代iPhone,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启。年,马化腾在全国两会提交“互联网+”建议,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了政策此项内容。移动端适配各种软件app,大数据催熟AI技术,智能手机变得须臾不可离。
(更多人在享受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互联网技术却成为了老年人面前无形的“鸿沟”。)
但是,技术扩散和普及从来都不是均质的,虽然自接年接入互联网以来,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逐年提高,但总有一部分人难以被技术的阳光普照。
9月2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手机网民规模达9.32亿。但与此同时,非网民规模仍达4.63亿,其中城镇地区非网民占比43.8%,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占比56.2%。网民不接触互联网的原因,主要以“不懂电脑、网络”(48.9%)、“不懂拼音”(18.2%)、“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14.8%)为主。
当我们欢呼数字化高歌猛进,享受“互联网+”的技术红利时,这4.63亿人是沉默的。这些人里面,有年迈的老人,贫困山区的孩子,还有罹患疾病或残障者。谁来理解他们的无奈,为他们的权利声张正义。
国际上,“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概念,最早在年由马克尔基金会前总裁利奥伊德·莫里赛特(LloydMorrisett)提出,他指出“信息富人”(Theinformationhaves)和“信息穷人”(Theinformationhave-nots)之间存在着一种鸿沟认识。年,OECD从技术、经济、社会三方面指出,数字鸿沟是处于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人、家庭、企业和地区之间在接触信息通信技术(ICT)和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活动的机会差距。
总之,数字鸿沟表面上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但本质上是社会不平等的一种延伸,它涉及技术、经济、社会和知识等多个层面。美国、欧盟等技术发达国家,注意到数字化带来的不平等问题,并在公共政策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美国是数字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很早就开始重视消弭数字鸿沟问题。
年,联邦政府发起技术机遇计划(TechnologyOpportunityProgram,TOP),旨在推动数字网络技术在公共部门和非盈利组织中广泛应用,帮助美国人民终身学习,协助医疗卫生领域的发展,推动城镇和农村落后地区的通信、资源共享经济发展。这项计划投入经费2.亿美元,年至年公资助个项目,项目类型覆盖社区公益、医疗卫生、艺术与文化、城镇项目、土著美国人、偏远地区居民接入无线网络服务等。
美国应对数字鸿沟的战略着眼于技术的普惠性和弱势群体数字技能,充分吸收社会各部门和组织参与,以协同合作的方式来弥合数字鸿沟。
欧盟也非常重视数字鸿沟的治理,年欧盟委员会出台《创建数字社会》提出,建立一个从数字单一市场中获益的包容性社会的目标,提出制定《欧洲技能议程》,培训欧洲公民的数字技能。其特点,是不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