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传递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5080/
徐志啸先生为本报题词三峡晚报全媒冯汉斌[人物名片]徐志啸(—),复旦大学历史系77级本科生,复旦大学中文系79级研究生,北京大学中文系86级博士生。复旦大学文学硕士,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比较文学、古代文学双专业博士生导师。作家协会会员,屈原学会名誉会长。甘肃省首届特聘飞天学者、讲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已出版学术专著及论文集1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篇。曾应邀赴美国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大学及日本东京大学等讲学或作学术演讲。在刚刚播出的央视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第七期《楚辞》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屈原学会名誉会长徐志啸先生以专家学者的身份,在节目中担任访谈嘉宾,为观众们了解屈原、理解楚辞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天问》作为《楚辞》中仅次于《离骚》的第二大长篇,它全诗有三百七十多句,一百多个问题,问天,问地,问人,天就是宇宙天际,地就是大地万物,人就是人类社会,屈原大胆探索的求知精神,都蕴含在这一个一个的追问当中,气势磅礴,发人深思。”在节目中甫一登场,徐志啸先生就以其专业而细致的讲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一名科班出身的古典文学研究者,徐志啸教授从事屈原和楚辞研究逾四十年,堪为楚辞学与屈学研究领域的权威,“我的硕士和博士论文都是以楚辞为研究对象,而我与屈原学会也十分有缘,从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一直干到如今的名誉会长,横跨了一个人最好的学术年龄。”他对如是说。徐志啸先生师从陈子展先生和林庚先生,并勤于著述,其《楚辞综论》,是学界关于楚辞研究的重要著作。而在另一本著作《思与辨》里,他欲以开放的视野为楚辞研究寻找更加深远的文化背景。他认为,楚国的兴起、楚地的地理气候、楚人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和问鼎中原的霸气,都是产生瑰丽楚辞的文化土壤。在《典籍里的》第七期《楚辞》节目中,他甚至如数家珍般地细述了楚辞从唐代开始在海外的影响力。毕生从事楚辞研究,徐志啸教授直言有一个极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到过屈原故里。而今年十一月份将在秭归举行的屈原学会年会,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一定会参加,并打算在会上谈这次参加央视节目录制过程的体会。”他对透露。8月16日,对身在上海的徐志啸教授进行了专访,他还欣然为本报题词:“期待到秭归,拜谒屈原故里”。《典籍里的》第七期《楚辞》通过屈原三篇代表作关联其三个重要的人生阶段三峡晚报:七夕之夜播出的《典籍里的》第七期《楚辞》,有观众评价说“开篇足够浪漫,《橘颂》足够感人,《离骚》足够共情,《天问》足够永恒,结尾足够用心”,作为节目现场的特邀点评嘉宾和著名屈学专家,您怎么评价这期节目?徐志啸:说实话,要把《楚辞》典籍展示给观众,本身有语言上的难度,特别是还要通过《楚辞》来诠释屈原。编导们节目上花了很大的功夫,既考虑到要抓住《楚辞》和屈原的灵魂,又要与现实结合起来。总体来看,我认为节目的亮点,就是通过《橘颂》《天问》《离骚》这三篇屈原代表作,来关联他人生的三个重要阶段。《橘颂》是他早期的作品,观众通过《橘颂》,也大抵明晓屈原人格和品质形成的路径。《天问》则突出屈原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从宇宙天道到人类社会变迁,到楚国的历史和现状,在作品里一一体现,从中透出屈原对理想现实的进取之心,而节目中又将《天问》名篇与今天的科学探索结合起来,开场的“天眼”,到结尾的“天问一号”“神舟十二号”,上天入地,令人耳目一新。而经由《离骚》,把屈原一生的坎坷经历,把他受楚王信任到不信任这个过程,包括群臣的诽谤,以及他的心路历程,都一一表现出来,特别精彩。节目中,屈原与历史上舜帝、大禹、商汤、周文王、彭咸等先贤们直接对话,显示出屈原的理想人格的渊源之所在,又与后世的刘向、李白、南仁东相遇,可谓神来之笔。总之,我觉得央视的这期节目在解析楚辞、剖析屈原上,古为今用、古今融合,立体展示《楚辞》的面貌,把握楚辞的精髓,是匠心之作。读懂《楚辞》,首先要过文字关三峡晚报:毫无疑问,《诗经》和《楚辞》是诗歌史上两座无可企及的高峰。您觉得《诗经》和《楚辞》有哪些同和不同之处?很多读者认为,《楚辞》难读难解,令人望而却步。您觉得我们应怎样欣赏《楚辞》?徐志啸:《诗经》和《楚辞》代表了文学的源头,是早期文学的两座高峰。两部诗歌作品堪称上古时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楚辞》中的屈原作品,更是早期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形象记录,它精心塑造了一位毕生为追求人格理想的完美实现而不惜以身殉理想的楷模,对后世士大夫文人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表现形式上,《诗经》以四言为主,夹杂多言,楚辞显然是多言,或者说杂言,甚至有散文诗的味道。艺术手法上,《诗经》特别注意采用比兴手法,楚辞也用了比兴,但不是很典型。楚辞更多的是一种浪漫丰富的想象,融进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作者思潮澎湃,思路开阔。要欣赏《楚辞》,首先要读懂它。《楚辞》在字句上和形式上,比《诗经》要难懂,其中最难懂的是《天问》。我认为,读懂《楚辞》,首先要过文字关,把文字疏通理解把握了,才能从作品出发,一步一步步入《楚辞》的殿堂。今年将到秭归参加屈原学会年会三峡晚报:您曾先后师从过著名学者陈子展先生和林庚先生,他们在楚辞研究上给您带来了哪些启示和影响?徐志啸:复旦大学的陈子展先生是我的硕士导师,北大的林庚先生是我的博士导师。两位先生都是大学者和知名的楚辞研究专家,我从仰慕到崇敬,并很幸运地师门立雪,聆听教诲。在具体做学问上,两位先生有不同的风格,陈子展先生倡导多读书,倡导唯物主义,注重利用考古成果,他一生“不读遍天下书,不妄下结论”,其治学特点真正体现了他所奉行的宗旨:不苟同,不苟异,不溢美,不溢恶,实事求是,无征不信。林庚先生对屈原情有独钟,以自身的诗人气质领悟屈原作品,出版的《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精见迭现,深为楚学界所推重。先生认为,先秦资料少,就要注意辨伪。做学问要由疑点下手,像破案一样,寻找蛛丝马迹,来破解文学史的疑点、空白点和薄弱点。他的《天问论笺》就是这样做出来的,被誉为清末以来研究《天问》的集大成之作。三峡晚报:今年十一月中旬,屈原学会将在秭归召开第十九届年会。这将是您人生中第几次来到屈原故里?为参加这次年会,您将作哪些准备?徐志啸:很遗憾,屈原故里至今还没去过。我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的导师陈子展先生收到在秭归开会的邀请,我那时还是他的在读研究生。陈子展先生因事不能参加,他郑重其事地推荐我带论文参加研讨会,记得他用毛笔恭敬地写了两封推荐信,一封给秭归会议的承办方,一封给复旦大学中文系。先生的这个做法没有被复旦中文系接受,但秭归会议的筹办方湖北省社科院的张啸虎先生,在后来出版的论文集《前言》中,专门有一段话提到我,对我的论文表示肯定,让我感动至今。今年在秭归召开的年会,我一定会参加,并打算在会上谈这次参加央视节目录制过程的体会。央视的这台节目从去年十一月份开始策划,一直到播出的八月份,我担任了半年多的咨询专家,付出了一定的劳动。一直到节目播出的前一天,我还在推敲、修改有关文字。来源:三峡晚报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92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