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国人的精神印记,大江南北的我们都自称“龙的传人”,然而尽管龙文化历史悠久,影响力极大,但关于龙文化的起源却一直说不清,而且在龙文化起源中又存在一个极为奇怪的现象,即辽宁、内蒙、河南、湖北,甚至远至欧洲、中亚、美洲等地,尽管相隔千山万水,却都神奇的出现了龙文化。
年,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乡的“查海遗址”,距今超过年,其中出土了一条用石块摆塑而成的“真龙”,石块身上刻有鳞片,全长19.7米,龙头部最宽处约2米。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中,查海真龙时间最早,堪称“中华第一龙”。
年,在以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的内蒙、辽宁地区,发现了一系列“红山文化遗址”,距今大约5~6千年,其中出土了两件龙形玉器与一件玉雕龙(猪龙形玉佩饰)。以龙为形、以玉为质,具有强烈的中华文化风格。
年,河南濮阳西水坡的“西水坡遗址”,距今大约年,其中不仅仅有“蚌壳摆放的一条龙和一条虎”(下图),还有“人骑龙、人骑虎的图案”,与传说中的“黄帝骑龙而升天”、“颛顼乘龙而至四海”极为相符。在出土的上古“真龙”中,西水坡遗址的文化色彩更浓。
年,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白湖乡的“焦墩遗址”,距今大约年,考古发现了一条卵石摆塑成的“真龙”,整条龙的长度约7米,躯干长4.46米,高2.26米,龙身呈波浪起伏状,恰似一条正在腾飞的巨龙,非常逼真非常壮观。
年,湖北省秭归县的“东门头遗址”,距今年上下,考古除了发现令人震惊的“太阳神石刻”之外,还挖出了一条块河卵石堆塑成的十米“真龙”。
上述罗列的“真龙”基本都在年以上,分布于北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至于年以下的真龙崇拜就更多了,很多与汉族文化差异极大的地区也有浓郁的龙崇拜传统。
《史记》记载“西方胡皆事龙神,故名大会处为龙城”,即匈奴也是自称龙的传人,霍去病奔袭摧毁的是龙城。《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匈奴每年三次到“龙祠”祭祀,这与传统中原文化差别很大。
《后汉书》、《华阳国志》记载生活在云贵的古代哀牢夷就信仰龙,如今西南的彝族、苗族、白族、哈尼族等都视龙为祖,每年都要举办众多与龙有关的活动。
著名的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上也有造型精美的龙型(下图,三星堆青铜龙),表明早在多年前古蜀国已有龙文化历史。
除了中国之外,龙崇拜已经不局限于中国范围,欧洲、中亚、印度、美洲也有很多龙崇拜,至于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区,更是普遍受中国龙的影响。
基督教流行之前,欧洲龙(下图)一直是维京人、塞尔特人和撒克逊人的民族象征,地位犹如在中国,后来龙和蛇才逐渐成为负面文化,化身为邪恶的“古蛇”、“魔鬼”、“撒旦”。中亚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考古发现距今年前的“中亚龙”。印度龙是佛法守护神和水神的象征,后来成为河、海中的龙王,不过属于地位较低的守护神,考古发现的印度最早的龙大约出现于公元前1世纪。美洲龙与中国龙极为相似,在兴起于公元前年的奥尔梅克文化内,考古专家就发现了两条龙,据说在当地文化中,这两条龙代表南北二神。
可以说,除了非洲、大洋洲、南极洲还没有发现龙崇拜的踪迹之外,全球各地都有龙文化,分布范围之广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为何全球各地都有龙文化?会不会是单一起源,即从时间顺序上看,最早的龙出自查海遗址。然而,如果将世界各地的龙文化都归之于查海遗址,又显然不太客观:首先,上古时期没有道路,而各地相隔千山万水,古人如何传播龙文化?其次,即便有了传播途径,但各地文化差异极大,很多部落原本就有自身的图腾崇拜,为何舍弃自身图腾,而接受外来的龙文化?
因此,龙文化单一起源说可能不靠谱,相反多地起源说更为可信,即晚期一些地区的龙文化可能属于外来文化,比如印度龙文化就可能受到中国的影响,但早期各地的龙崇拜应该是各自独立产生的。之所以这么说,就与曾经的地球霸主恐龙有关了。
侏罗纪恐龙覆灭之后,留下的遗迹是威武高大的恐龙化石,而全球很多地区都有恐龙化石,因此极有可能是在恐龙化石的影响下,各地古人慢慢形成了“龙崇拜”。
首先,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完全不存在的东西,就不可能成为艺术,因此“龙”必有原型,而恐龙与龙在造型上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龙的形象在宋代出现过大变化,而宋代之前的龙与恐龙更为相似,比如商朝到宋朝的器物上经常可以看到长腿奔跑的龙形。
其次,早期龙文化风俗盛行的区域,都是恐龙化石集中分布的区域。国内的内蒙、辽东、河南、湖北,国外的美洲、欧洲、中亚等地,都出土过大量的恐龙化石。相反,恐龙化石稀少的区域,上古时龙文化却不太盛行,甚至根本就没有。
第三,中国古人对“龙”的描述,非常符合恐龙的特征。《本草纲目》记载,“曾在崖中崩出一副(恐龙化石),肢体头角皆备,不知蜕耶毙耶?谓之蜕毙,则有形之物,不得生见,死方可见;谓之化,则其形独不可化欤?”另外文献中还说龙“可大可小,不可猜度”等。为何“不得生见,死或蜕变之后方可见”?因为恐龙都灭绝了,只留下了化石,自然界中当然见不到活物,古人认为化石是“蜕变遗留之物”;又为何“可大可小”,因为恐龙种类不同,有的大有的小。
可以设想一下,侏罗纪恐龙灭绝之后,留下了庞大的化石,远古人类见到这些高大威武的恐龙化石,却在自然界中怎么都找不到对应的活物时,会有什么想法?或许,他们觉得恐龙是一种非凡的生物,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于是世界各地古人就此慢慢地形成了各自的恐龙崇拜,并在崇拜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审美、认知等对其造型进行一定改造,最终形成了后世龙的形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8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