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脱贫人口摆脱贫困最直接、最有效、最可持续的办法。近年来,宜昌市人社部门坚持将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摆在优先位置,通过打好转移、培训、服务、安置“四张牌”,千方百计让脱贫群众端稳端牢就业“饭碗”,走出了一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幸福之路。
打好“转移牌”,确保就业“出得去”
“今天,在县人社局的组织下,我参观了一道新能源公司,感觉车间生产环境非常好,公司开的工资也让我满意”,新入职京山市一道新能源的长阳籍脱贫户官建宝高兴地说道。
今年来,长阳县与京山市两地人社部门签订了跨区域劳务协作协议,通过精准对接提高劳务输出质量。组织专车为有意向赴京山务工人员提供“点对点、一站式”直达服务,深入重点企业实地参观,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直观了解企业生活环境、工作岗位、薪资待遇等,现场面试并签约入职。
外出务工是脱贫群众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宜昌市围绕加强脱贫人口就业帮扶,积极搭建用工信息对接平台,深化区域协作机制,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一方面,组建泛三峡区域人力资源合作联盟,推动湘西、渝东、鄂西等地重点企业用工、信息对接、培训联动,为脱贫劳动力就业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加强市内县际劳务协作,促进西部山区县富余劳动力有序向东部地区转移就业,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协作质量,促进脱贫劳动力高质量就业。年全市外出务工脱贫人口达到了13.88万人。
打好“培训牌”,确保技能“有提升”
“人社局组织的电商培训真是太实用了,我学到了拍照、剪辑、直播等技巧,今后就可以通过电商平台把我们种的冬桃卖出去了!”秭归县两河口镇云盘村的脱贫户郑奎开心地说道。
郑奎因家中学生读书、老人生病而致贫。近年来,在当地人社部门的帮扶下,他参加了小水果种植技术培训班,并陆续承包土地50余亩,发展冬桃种植。因其种植的冬桃品质优良,口感脆甜,如今每年冬桃收入达到10万元。他还将经验传授给其他村民,带动全村种植冬桃余亩,实现了共同致富。今年他又参加了当地人社部门组织的电商培训,学习在网络上销售冬桃,进一步拓展了销路。
宜昌市紧跟全市产业及乡村振兴发展需求,聚焦脱贫劳动力的培训需求,围绕旅游、电商、农副产品销售等指导65家培训定点机构,推出家政服务、育婴员、叉车、保安员等个培训专业,对外发布培训班期计划个,开展“送培训下乡(街道)村(社区)”活动,就近就地为失业群体提供培训服务,提升持证率和训后上岗率,推动脱贫劳动力从“靠劳力吃饭”向“凭技能创收”转变。年以来,已为名脱贫劳动力免费提供了就业培训。
打好“服务牌”,确保家乡“留得下”
“我当时就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登记,没想到零工驿站工作效率这么高,通过统一的零工培训,考核后给我安排了零工驿站站长的工作”,长阳县都镇湾零工驿站站长、脱贫户包中燕如是说。
为进一步实现“覆盖全民、城乡一体、均等可及、优质高效”的目标,长阳县相继在人以上的易迁安置点和13个社区挂牌成立“零工驿站”分站,成为湖北首个将驿站开到村的县。截至目前,长阳“零工驿站”已挂牌18个,帮助名灵活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
宜昌市加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安置区零工驿站建设,聚力将“零工驿站”打造成求职者的“信息库”“歇脚地”“加油站”,拓宽脱贫人口灵活就业渠道。与此同时,将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作为重点,因户因人分类落实帮扶措施,通过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专项服务活动,深入乡镇开展“进村送岗”,促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劳动力就近就业、务工增收。年,全市脱贫劳动力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6.38万人。
打好“安置牌”,确保兜底“有岗位”
兴山县水月寺镇高家坪村的脱贫户李述兰,今年53岁,因身体疾病一直无法外出务工,生活较为拮据。去年又因血糖过高引起的并发症导致一只眼睛几近失明,让他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存在返贫风险。村委会了解其情况后,主动为他安排了乡村公益性岗位从事乡村道路清扫工作,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李述兰经济上的压力。
“现在每年能够增收1万多元,对我来说真是帮了大忙了,多亏有人社部门的好政策!”李述兰对治疗好眼睛充满了信心,对未来生活也充满了期待。
宜昌市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兜底脱贫劳动力“稳定器”作用,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管理机制,突出脱贫易返贫、边缘易致贫等重点群体,优先安置无法外出、无业可扶且有能力胜任岗位工作的脱贫人员。年以来,全市公益性岗位共安置脱贫人口人,同比增长了2.05%。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643.html